午後站在台南後壁的田埂上,陳教授彎腰捻起一撮土,指尖搓揉著:「你看這土色,像不像炒香的芝麻粉?這才叫『有財氣』的壤土。」這位一輩子研究土壤微生物的農學專家,笑起來眼尾皺紋堆疊如稻浪。十年前他辭去教職返鄉,用半甲實驗田顛覆了鄰里對「種田致富」的想像。
他領我走進田中央的鐵皮工具間,木架上陳列著數十個玻璃罐,標籤寫著「巴西固氮菌」「菲律賓溶磷菌」。「這些小東西比黃金還值錢。」他打開罐子讓我聞,空氣中飄散奇特的濕潤泥土香,「一克活性菌種能讓半分地減肥三成,稻稈卻更挺。」牆上掛著手繪的輪作圖:水稻收成前撒紫雲英種子,翻土時直接壓青作綠肥;隔茬種毛豆固氮,接著是需磷高的鳳梨。這套「養地鍊金術」讓他每甲地年省十二萬肥料錢。
最震撼的是水圳旁的「財富調度站」。三座深藍貨櫃改造的水耕室,階梯式層架種著冰花與手指檸檬。「颱風季菜價飆漲時,這裡就是印鈔機。」陳教授敲敲智慧面板,光照度瞬時從8000勒克斯降到5000,「半夜電費便宜時補光,清晨採收直送餐廳,每公斤冰花賣得比和牛貴。」當傳統農戶苦等盤商收購,他的手機正彈出米其林主廚的訂單訊息。
黃昏時分,我們坐在龍眼樹下剝著剛採的玉女番茄。他忽然掏出手帳本,泛黃紙頁貼滿交易所K線圖與肥料期貨報價。「務農要懂看兩個盤,」他指著去年六月紀錄:「國際鉀肥大漲前,我囤的三十噸紅蔥頭正好收成,換肥料的匯差就賺回冷鏈車頭期款。」月光爬上他磨損的袖口,那件卡其衫肘部補丁處,還沾著今晨巡田的泥點。
臨別時他塞給我一包種子,牛皮紙袋手寫著「翡翠稜線」——那是他剛育成的香米品種。「回去試試陽台盆栽,」眼裡閃過狡黠的光:「盆底埋五枚生鏽鐵釘,抽穗時灌次海水稀釋液。」我後來才懂,這是模擬濱海鹽土環境,誘發稻穀生成抗逆蛋白質,煮飯時自然透出淡雅堅果香。財富從來不是收割那刻的爆發,而是無數次與土地密謀的醞釀。
鉀肥期貨的操作時機具體怎麼抓?看哪些指標比較準?
在都會屋頂做小型輪作可行嗎?目前種秋葵和草莓但土壤越來越瘦
冰花水耕的營養液配方能分享嗎?自己調總是有藻類滋生
陳教授的手繪輪作圖太神!這種知識應該開線上課啊
用海水誘發抗逆性的原理是什麼?會不會鹽分傷根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