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前幫表弟填I-140表格時,看著那疊厚得像磚頭的申請文件,我才真正理解為什麼有人說美國職業移民是場馬拉松。當時律師隨口問了句:「Priority Date確認過了吧?」我愣是查了半小時才搞懂這四個字背後的重量。今天就用過來人的血淚,把這張決定綠卡命運的紙拆開給你看。
I-140本質是張「資格認證書」。當雇主揮著手說「我們需要這個人才」時,移民局要驗證三件事:職位真實存在、公司養得起人、申請人夠格。我見過跨國公司總監的申請被拒,只因為招聘廣告寫錯了一個單詞;也看過小餐館主廚憑米其林推薦信過關,移民官在補件通知上用紅筆圈出「extraordinary ability」時還畫了個驚嘆號。
走EB-2/EB-3通道的,最關鍵是勞工證(PERM)這道坎。去年幫矽谷工程師朋友盯招聘流程,三十天靜默期裡收到七份本地人簡歷,其中三位面試時直言「純粹好奇H1B職位長怎樣」。這關玩的是精準打靶——職位描述要專業到嚇跑普通人,又不能具體到只有申請人符合,否則移民局會懷疑雇主量身訂做。
說到時間陷阱,EB-1A的「十選三」標準最讓人失眠。記得幫藝術策展人整理材料時,我們把她在巴黎地鐵站的互動裝置藝術被《衛報》報導的鏈接,和策展合約裡「策展人」頭銜特意加粗。移民局要的不是流水帳,而是用證據鏈講故事:某次評審經歷牽出國際影響力,報稅單上的高薪佐證行業頂尖地位。
當你收到那封帶有Receipt Number的郵件時,真正的心理戰才開始。德州處理中心去年平均審核期破八個月,我客戶中有對夫妻每天輪流刷Case Status,直到某天清晨五點看到「Card is Being Produced」時,丈夫衝去便利店買香檳卻發現店還沒開的烏龍。排期倒退更折磨人——印度出生的AI博士看著2019年的優先日期苦笑:「等排到時,我的算法專利都過期了。」
最後給個殘酷提醒:別被75%的批准率騙了。上個月有家科技公司栽在「支付能力證明」上,移民局直接甩出他們最新季報的虧損數據。我總在客戶會議上拍桌強調:「把公司報稅單、銀行流水、資產負債表釘成三本冊子,讓官員翻都翻不完,才是真正的安全感。」
EB-1A的國際獎項具體指什麼?大學時代拿過紅點設計獎算嗎?
如果PERM被audit了怎麼辦?朋友的公司規模小會不會更危險?
求問Priority Date鎖定後換工作攻略!現雇主開始拖綠卡流程了
看到EB-3排期突然大倒退,已經提交I-140的會受影響嗎?
緊急提問!收到RFE要求補薪資證明,但公司去年凍薪該怎麼解釋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