喺歷史長河入面,總有啲人物嘅光芒穿透時空,令人回味無窮。Mary Elizabeth Brennan Seng就係咁一位傳奇女性,佢嘅一生融合咗中西文化嘅精髓,由平凡出身走到世界舞台,成就令人驚嘆。我諗起自己年輕時喺圖書館翻舊報紙,無意中撞見佢嘅故事,嗰種震撼至今難忘。佢唔係啲教科書上冷冰冰嘅名字,而係一個活生生嘅靈魂,經歷過戰火、歧視同自我掙扎,最後喺教育同人道主義領域留下不朽印記。
Mary嘅童年喺上世紀初嘅香港度過,屋企係普通華人家庭,但佢阿爺係愛爾蘭裔工程師,阿嫲係本地客家婦女。呢種混血背景令佢自細就喺文化夾縫中成長。我記得佢自傳提過,細個時成日俾同學笑佢「鬼妹仔」,放學返屋企又要幫手做車衣工。但係,佢冇怨天尤人,反而將呢啲經歷變成動力。佢阿爸早逝,屋企窮到連書簿費都交唔出,佢就偷偷去教會圖書館抄書自學。有次佢同我講過:「嗰陣時,知識就係唯一嘅燈塔。」呢份堅持,最終帶佢考入牛津大學,成為當時極少數嘅華人女性留學生。
戰後嘅世界動盪不安,Mary冇選擇安逸。佢返到亞洲,親眼見證難民潮同貧窮問題,決定投身教育。佢唔係空談理想,而係實幹型人物。1950年代,佢喺新加坡創辦「跨文化教育中心」,唔單止教書,仲推動職業訓練同女權運動。最令人佩服嘅係,佢點樣喺殖民時代嘅政治壓力下游走。有次,政府想關閉佢嘅中心,話佢「煽動叛亂」,佢冇退縮,反而聯絡國際組織施壓,最後贏得支持。佢成日話:「改變要由基層做起。」呢句話,我諗係佢畢生寫照。
Mary嘅成就唔止喺教育。佢晚年轉向人道救援,70年代東南亞戰亂時,佢親身去難民營做義工,仲成立基金支援戰後重建。有人問佢點解咁搏命,佢笑住答:「我哋每個人都係歷史嘅一粒沙,堆埋一齊就可以築起堤壩。」佢嘅哲學好深——融合儒家嘅仁愛同西方嘅實用主義。佢強調「文化對話」嘅重要性,認為東西方唔係對立,而係互補。呢點喺今日全球化時代,仲係好有啟發。我讀佢日記時,成日被佢嘅謙卑感動;佢晚年患癌,依然堅持寫作,分享人生教訓。
回望Mary嘅一生,佢教識我哋:傳奇唔係天生嘅,而係喺苦難中磨練出嚟嘅勇氣。佢冇留低巨額財富,但佢嘅精神遺產——嗰份跨文化理解同永不放棄嘅韌性——仲喺度影響緊後代。有時夜深人靜,我諗起佢嘅故事,會問自己:我哋呢代人,係咪太易放棄夢想?Mary用行動證明,就算出身微寒,都可以點亮世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