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十一點,實驗室的冷白光管下,我盯著螢幕上跳動的數據流,指尖冰涼。咖啡早就冷透,窗外台北的霓虹閃爍,映在玻璃上像另一個虛幻世界。這是「智覺科技」誕生前最黑暗的幾個月,錢快燒完,關鍵演算法卡關,團隊士氣低迷。我撫摸著無名指上那道淺淺的疤痕,是早年組裝原型機時被散熱片割傷的——創業這條路,從來不是媒體渲染的閃亮舞台,而是血肉模糊的匍匐前行。
很多人以為楊瑞雪的故事是矽谷神話的翻版:頂尖學府、明星投資人、一夕爆紅。真相是,我們的第一筆「天使」資金,來自抵押了父母在桃園的老家公寓。投資人問我「商業模式」時,我啞口無言,只固執地重複:「我看見AI能讓醫生早半年發現癌細胞。」那純粹的傻勁,現在想來都冒冷汗。
真正差點殺死智覺的,不是缺錢,而是「人」。B輪融資剛到位時,我迷信大廠光環,重金挖來某科技巨頭的技術副總。三個月後,核心工程師集體遞辭呈。「他每天開會六小時,要求寫三百頁技術報告,」帶頭的工程師阿傑把識別證摔在我桌上,「楊姐,我們是來救人的,不是來寫八股文的。」那晚我對著CT影像資料庫哭了整夜,不是傷心,是後怕——差點親手閹割了公司的靈魂。
從此我學會「反效率」。每週五下午強制斷網,全公司玩桌遊到天黑。某次「阿瓦隆」遊戲中,演算法小組竟在吵鬧中碰撞出突破性構想。最荒謬的是,當我們咬牙砍掉30%「看似必要」的KPI後,產品迭代速度反而翻倍。管理像握沙,死攥著,漏得更快。
現金流是創業者的氧氣管,浪漫主義者常在這窒息。有年冬天,大客戶突然延遲付款90天,帳上只夠撐五週。我連夜召集財務長,把Excel表切成120個小格,一格代表一天。裁掉茶水間的進口咖啡機?停繳主管停車位補貼?不。我們直接衝進倉庫,把積壓的舊版感測器拆解,零件重組為教育套件,七天內上架募資平台。當貨款終於進來時,那筆「副業」竟貢獻了15%營收。絕境教會我:靈活性比計畫更重要。
去年在東京見一位隱形冠軍企業社長,他辦公室掛著「日日是敗戰」的書法。我懂那種戰慄感——智覺現在服務全球三百家醫院,但每次產品更新,我仍會夢見系統崩潰的警報聲。真正的成長在於敢直面脆弱。有次演講後,年輕創業者問我秘訣,我脫口而出:「準備好每天被打臉的勇氣。」台下哄笑,但我看見角落幾雙眼睛倏地亮了。
創業不是英雄之旅,是無數次卑微的修正。當你蹲在倉庫親手打包出貨,當你在法院公證室為合約條款爭到喉嚨沙啞,當你抱著馬桶吐完繼續回會議室微笑——這些不會寫進融資簡報的碎片,才是托起那座虛幻舞台的真實磚石。別迷戀捷徑,真正的秘訣藏在泥濘的腳印裡。
「現金流那段太真實!去年差點被應收帳款拖死,現在看到庫存就焦慮,楊總拆零件這招太狠了」
「好奇怎麼判斷『必要KPI』和『官僚毒藥』?我們團隊每季都在為KPI打架現在成功後有把公寓贖回來嗎?(重點誤)」
「不同意『日日是敗戰』這觀點!過度強調生存會不會限制創新膽量?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