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翻到幾年前同學會的合照,那時老王講了個地獄笑話,全桌笑得東倒西歪。昨天聚餐同樣的笑話剛開頭,空氣瞬間凝固,有人低頭滑手機,有人咳嗽轉話題。政治正確像層透明的膜,裹住了所有人的舌頭。
二十年前讀大學時,教授說政治正確是弱勢族群的防護網。如今這張網越織越密,網眼小得連真話都漏不下去。朋友的公司新來實習生,電郵結尾沒加「包容性代詞」(They/Them),被人力資源部約談三小時。他苦笑:「現在傳訊息比拆炸彈還緊張,誰知道哪根線會引爆地雷?」
當善意長出尖刺,溝通就成了掃雷遊戲。社區讀書會上,李太太分享《老人與海》的奮鬥精神,當場被年輕人指責「宣揚有毒男子氣概」。地鐵讓座給孕婦的男士,反被質問「你假定所有大肚子都是女性?」。那些舉著正義旗幟的審判眼神,比言語暴力更令人窒息。
最弔詭的是「逆向標籤化」。某次校園講座,白人講者開場先聲明特權身份,亞裔學生跟著道歉「佔用原住民資源」,非裔女孩卻站起來抗議:「你們憑什麼替我定義壓迫?」當每個人都在搶貼弱勢標籤,反而淹沒了真正需要幫助的聲音。
心理診所的陳醫師發現新現象:越來越多年輕人帶著「道德焦慮」就診。有人因夢見自己說錯話驚醒,有人反覆檢查社交媒體用詞。「他們腦中有個24小時運轉的糾察隊」陳醫師轉著筆嘆氣:「恐懼犯錯比真正犯錯更消耗靈魂。」
紐約咖啡館的場景頗具隱喻。兩位女士爭論跨性別議題,金髮那位突然說:「改用\月經者\代替\女性\是種進步。」對座的黑人女性放下咖啡杯:「當妳忙著創造新詞時,貧民區女孩還在用舊報紙當衛生棉。」精緻的語言烏托邦裡,往往住著最不用擔心溫飽的人。
或許問題不在政治正確本身,而在我們弄丟了它的初衷。加拿大原住民部落有條古老訓誡:「批評前先餵飽對方。」真正的包容不是消滅異見,而是在差異中看見共通的人性。當我們忙著校正每個逗號的政治光譜,反而忘了傾聽句點後的心跳。
上週超市排隊時,前面小男孩指著坐輪椅的老先生大喊:「爺爺的車好酷!」母親瞬間臉色發白,老人卻哈哈大笑:「要試駕嗎?時速三公里!」童言無忌化解了成人世界的緊繃。善意本該是座橋,如今我們卻用檢察官的眼神將它築成牆。
撕掉貼在彼此背後的標籤或許比修改詞典更重要。在費城老城區的酒吧看過句話,至今難忘:「這裡沒有政治正確指南,只有兩條規則——別當混蛋,記得付酒錢。」
看完背脊發涼上週才因稱呼清潔阿姨\大姐\被投訴年齡歧視,現在都改喊\樓層工程師\
那些在網上喊得最大聲的,現實中根本沒做過志工吧?虛偽的善意比惡意更可怕
求問怎麼教孩子?女兒說童話裡的公主是\物化女性\,但她才七歲啊!
弱弱說句:當弱勢變成道德護身符,真正的弱勢反而被擠到更邊緣
文末酒吧規則深得我心!與其糾結用詞不如先當個好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