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過淺水灣隧道,鹹濕海風混著雞蛋花香撲面而來,赤柱就是有這種魔力——上一秒還在城市喧囂裡緊繃,下一秒就被海浪聲揉碎了心防。這座南區海濱小鎮,從來不只是明信片上的藍天碧海,它的皺褶裡藏著香港最生動的紋理。
美利樓的維多利亞式廊柱下,我總愛點一杯港式奶茶。這棟從中環「搬」過來的百年建築,石磚縫隙都滲著故事。二樓的歷史展覽靜默無聲,玻璃櫃裡銹蝕的英軍鈕扣、發黃的囚犯名冊,和窗外卜公碼頭釣客的彩色魚竿形成荒誕對比。黃昏時分走上天台,石柱被夕陽鍍上金邊,維港貨輪的汽笛聲隱約飄來,忽然就懂了什麼叫「殖民地的黃昏」。
赤柱大街的露天座位是觀察人間的劇場。穿亞麻衫的外國老紳士讀著《南華早報》,隔壁桌本地師奶用銀勺挖著瑞士雞翼,穿校服的學生妹舉手機追拍滑翔傘掠過聖士提反灣的瞬間。轉角泰餐廳的冬陰功香氣霸道地竄進鼻腔,酸辣裡藏著香茅的鋒利,配一口冰凍青檸梳打,額角沁出細汗才叫過癮。
天后廟的紅牆綠瓦在榕樹氣根間半遮半掩。農曆三月廿三這裡會突然沸騰,舞獅隊的鑼鼓震得海面起皺,漁家抬著綴滿金繡的神龛蹚過淺灘,空氣裡檀香與燒肉油脂味纏鬥。阿婆握著三炷香喃喃祈福,煙灰落在她膠拖鞋上渾然不覺——這份虔誠比廟簷下的百年木雕更撼動人心。
市集淘貨要懂門道。印花布燈罩攤主是越南華僑,她攤開的絲綢在陽光下流動著湄公河的光澤;賣舊銅器的阿伯會指著斑駁煤油燈說:「六十年代赤柱冇電,我老竇就靠佢補漁網。」最驚喜是角落鐵皮屋的茶檔,瓦煲奶茶在炭火上咕嘟翻滾,老師傅手腕一揚,深褐色茶湯拉出絲綢般的弧線,杯底沉著煉乳的焦香。
若碰上端午節,整個赤柱正灘會沸騰成鼓點與浪花的戰場。龍舟劃破海面時,槳手古銅色背肌繃緊如弓,鼓聲砸在胸口讓人血脈僨張。岸邊小販捧著裹荷葉的鹹肉粽,糯米吸飽了瑤柱與五花肉的油脂,咬下去黏糯中迸發鹹蛋黃的沙感,這才是屬於南中國海的豪邁滋味。
當霓虹亮起,赤柱又換了副面孔。海邊木棧道盡頭的酒吧,侍應推來一車生蠔,吉拉多蠔殼邊還沾著布列塔尼的海水腥氣。但我的胃總被廟廚那鍋避風塘炒蟹召喚——麵包糠炸得金黃酥脆,蒜粒在齒間迸裂成香氣的煙花,肥厚蟹鉗肉蘸著微辣的蟹油,連指尖都要吮乾淨。此刻赤柱市場的喧囂漸歇,只剩海浪拍打防波堤的節奏,像小鎮沉穩的呼吸。
美利樓天台看日落具體幾點鐘去佔位最靚?想避開人潮
跪求廟廚炒蟹地址!上次按Google map找到的店完全唔對味
赤柱市集週三攤檔會少嗎?打算週中去掃平貨
正灘泳棚浮台維修好了嗎?想帶小朋友去玩水
深度問:天后廟側門石階刻的「光緒廿年重修」字跡還在嗎?做緊香港廟宇研究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