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上週在母嬰店看到個媽媽站在We Genki貨架前猶豫快半小時,手裡拿著兩款不同批號的濕紙巾對比成分表。想起去年我女兒紅屁屁爆發時,自己也經歷過這種焦慮——號稱「天然有機」的產品,怎麼越用皮膚越糟?後來偶然翻到消委會測試報告,才驚覺有些細節連導購員都說不清。
消委會去年抽驗市面15款嬰兒濕紙巾,We Genki雖未列入檢測名單,但報告揭露的行業現象值得深挖。最衝擊的是所謂「無添加」產品,竟有六成檢出防腐劑MIT/MCIT,這些可致敏物質藏在成分表倒數第二位,字體小得要用放大鏡。更諷刺的是某日本品牌標榜「99%純水」,實測防腐劑濃度卻超歐盟嬰兒用品標準三倍。
翻出We Genki全線產品成分表交叉比對,發現三個關鍵陷阱:首先是「植物萃取」障眼法。某熱賣款蘆薈濕巾將「蘆薈葉提取物」排在成分表首位,但仔細看濃度僅0.1%,真正的基底是丙二醇和聚山梨醇酯80,這兩種溶劑在消委會報告中被點名可能刺激嬰兒黏膜。
其次是「天然香精」的文字遊戲。多款標示「無香精」的濕巾,成分表卻列著「天然柑橘精油」。精油未經提純時含揮發性有機物,消委會實驗室在類似產品檢出甲醛釋放體,這點We Genki官網FAQ隻字未提。
最值得玩味的是包裝暗示。藍色海洋主視覺的「海洋純水」系列,主要成分竟是純水與氯化鈉的鹽水溶液。這倒讓我聯想起消委會測試中某款生理鹽水濕巾,開封三天後菌落超標17倍——畢竟鹽水不具抑菌性,防腐體系若不到位,潮濕的香港天氣就是細菌培養皿。
實地走訪銅鑼灣三家藥房,發現同款濕紙巾存在版本差異。日版包裝底部印著「苯氧乙醇0.1%」,港版卻刪除具體濃度。藥劑師朋友私下透露:香港對嬰兒護理品的防腐劑限量比日本寬鬆三倍,有些品牌會針對市場調整配方。
經過半年追蹤測試,總結出硬核選購法:隨身帶支紫外線電筒照包裝。消委會報告顯示,含熒光增白劑的濕巾在紫外燈下會泛藍光,這類物質雖未被禁用,但德國TÜV認證明確要求嬰兒用品不得添加。某晚突擊檢查家裡庫存,照到女兒常用的「超柔軟」款邊緣有詭異反光,隔天立刻換成消委會推薦的無熒光品牌。
現在買嬰兒濕紙巾就像偵探查案。先用手機鏡頭放大成分表,確認苯氧乙醇濃度低於0.15%;再避開含PEG開頭的界面活性劑;最後搖晃包裝聽水聲——含水量超過250%的容易滲漏滋生細菌。有次在超市做這些動作,旁邊阿婆笑問:「妹仔選濕紙巾還是挑西瓜啊?」其實當了媽才知道,這比挑西瓜重要多了。
請問植物性甘油和丙二醇哪個更安全?成分表看到Propylene Glycol有點擔心
看到說港日版本不同好震驚!上週剛託朋友從大阪帶回三箱We Genki,需要退貨嗎?
紫外燈檢測這招太實用 但消委會報告提到的MIT過敏原 在家有辦法自測嗎?
能不能點名消委會推薦的無熒光品牌?最近寶寶眼皮常發紅
報告說濕紙巾開封後壽命只有兩週 但大包裝比較划算 該怎麼取捨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