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加拿大打拼十幾年,從餐館打工到跨國公司主管,我太懂求職路上的坑坑窪窪。最近總看到新移民在51.ca刷職位卻石沉大海,今天掏心窩分享些血淚換來的真功夫。
加拿大職場最吃虧的就是拿中式思維硬套。當年我投出第一份簡歷,密密麻麻寫滿\吃苦耐勞\\服從領導\,結果HR皺眉:\具體量化成果呢?\後來才懂,這裡要的是STAR法則——用情境、任務、行動、結果四步講故事。比如別說\負責銷售\,改成\開拓西部三省渠道,六個月業績提升37%\。
無憂網的隱藏功能多數人浪費了。看到職位別急著投,先點進公司主頁看文化牆照片。有張辦公室聖誕派對全穿睡衣的,面試時我特意提了句:\聽說你們睡衣星期五超有趣\,當場看到招聘經理眼睛發亮。這比背誦公司價值觀管用十倍。
面試陷阱藏在閒聊裡。有次終面時CEO隨口問:\昨天冰球賽看了嗎?\我老實搖頭,出門就收到拒信。後來獵頭朋友點醒:加拿大企業常把文化契合度藏在非正式對話。現在我必做三件事:查公司官網的公益活動,搜領英看團隊滑雪照,甚至摸清咖啡機放哪個牌子的豆子。
薪資談判的藝術在於錯位出牌。當對方問期望薪資,我習慣笑著反問:\您這個職位的預算區間是多少?\等對方先亮底牌。若碰到壓價,就拿51.ca同地區同崗數據說話:\貴司附近軟體工程師中位數是8.5萬\配合沉默注視,這招讓我的offer漲了11%。
最後想說個殘酷真相:投百份簡歷不如三次深度社交。每週三參加51.ca線下求職茶會,專盯那些中年微禿的技術總監——他們常抱怨招不到人。我靠這招內推拿下IBM崗位,關鍵在於不推銷自己,而是請教:\您覺得轉雲計算該補哪些證書?\問到第三個問題時,對方主動要了簡歷。
簡歷裡STAR法則的案例能多舉幾個嗎?服務業怎麼量化成果?
面試被問到薪資歷史怎麼辦?新移民根本不敢報真實數字
看到說要參加線下活動就焦慮,英語不好連自我介紹都卡殼
無憂網的職位更新時間準嗎?投了三週前的崗位還有戲嗎?
博主在跨國公司當主管,會因為口音拒絕移民求職者嗎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