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過荃灣鬧市的天橋,推開那道厚重的木門,時光「咔嗒」一聲倒流兩百多年。三棟屋村不是景點標本,是活著的客家故事。青磚牆縫裡藏著鹹菜缸的氣味,天井石階磨出的凹痕,比任何解說牌都真實。
別急著拍照。先蹲下來,看大門檻石上淺淺的凹槽——那是當年防盜的「推龍門」機關軌跡。抬頭,正廳樑枋的「蝙蝠捧壽」木雕,蝙蝠倒掛著,客家人說這是「福到」。帶長輩來的阿叔指著神龛旁的銃眼笑:「細路仔時偷摘龍眼,就驚阿公從這裡盯住!」老屋會呼吸,蹲低才聽得見。
導賞員陳姐教我摸牆基的「蜆殼灰」。指尖觸到粗糲的貝殼碎粒,混合糯米和糖的配方,比水泥更扛得住海風鹹濕。「客家人起屋像砌積木。」她敲著十字中軸線的承重柱,「三棟九廳,拆開是模組,搬遷時連磚瓦都編號帶走。」難怪遷村復原時,族人能按族譜手稿,把189塊麻石地磚鋪回原位。
最動人的在生活縫隙。灶頭鐵鍋殘留的鍋巴焦香,神樓下壓著的1978年利是封,連著生鏽的萬字夾。展櫃裡泛黃的「過番批」寫著:「賣豬仔去古巴種甘蔗,匯銀十圓贖身」。玻璃冷冰冰,字跡裡有鹹味的海風。
臨走前看門聯:「系出義山昭世德,堂開三棟振家聲」。墨早褪色,客家人硬頸的魂還在磚縫裡站得筆直。
那個蜆殼灰牆!難怪摸起來沙沙的,還以為是普通水泥,長知識了
跪求導覽預約連結!上次自己去逛完全看不懂那些機關暗門
想帶阿嬤去懷舊,但輪椅方便進出嗎?看到門檻有點擔心
版主拍到中廳的光影絕了!請問用手機怎麼調參數才能拍出木雕質感?
看到「過番批」鼻酸,我太公當年也是賣豬仔去南洋修鐵路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