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過最後一道彎曲的山徑,濕潤的泥土氣息混著竹葉特有的清香撲面而來。眼前豁然開朗,參天綠竹拔地而起,陽光被揉碎成斑駁金箔,灑在鋪滿枯葉的步道上。這裡是上竹園,沒有喧囂人潮,只有風過竹梢的沙沙細語,和腳下枯葉被碾壓的輕柔脆響。老實說,這不是那種打卡即走的景點,它的韻味,得靠雙腳丈量,用心浸潤。
別被「漫步」二字騙了,以為輕鬆愜意。上竹園的步道看似平緩,實則暗藏玄機——竹根盤踞,落葉濕滑。一雙抓地力強的徒步鞋是基本配備,竹杖更是好夥伴(入口處常有當地人削好的青竹竿可借用)。行進時,眼睛別只顧著看天,留意腳下交錯的竹鞭,它們是整片竹林的生命網絡,也最容易絆人一跤。記得那年深秋,只顧著拍逆光下的竹影,險些栽進落葉堆裡,狼狽得很。
何時來訪最妙?破曉時分。天光微熹,薄霧如紗幔在林間浮動,整片竹林還帶著夜露的沁涼。此時蟲鳴鳥叫未醒,只有風穿過竹節縫隙發出的、近乎嗚咽的共鳴,空靈得讓人心頭一顫。正午陽光強烈時,竹葉濾下的光線反而強烈耀眼,光影對比過於鮮明,少了層次。若遇細雨濛濛,更是難得,雨滴敲打竹葉的聲響,是天然的白噪音,溼漉漉的空氣裡,竹子的青澀氣息被無限放大,深吸一口,五臟六腑都像被洗滌過。
別只顧著走馬看花。停下腳步,觀察竹節上的紋理,那是歲月的刻痕;觸摸新筍破土時頂開的泥土,感受那股原始的生命力。帶上一個保溫杯,找個石凳或溪邊的平坦大石坐下,泡杯清茶。茶香混著竹香,是城市裡千金難買的靜謐。閉上眼,聽。風聲是主旋律,間或有鳥雀撲翅、溪水潺潺,甚至能聽到竹筍在雨後悄悄拔節的細微聲響——這需要極致的安靜和耐心。
園內深處有座不起眼的「聽竹軒」,木構老屋,瓦上生著青苔。別錯過屋簷下掛著的幾串竹風鈴,風過時叮咚作響,音色清越迥異。守軒的老先生若在,不妨聊兩句。他會指著牆上斑駁的竹編紋樣,講起早年匠人如何用火烤彎竹片,做出渾然天成的弧度。旁邊的小溪上游,水質清冽,掬一捧洗臉,透心涼。據說以前造紙人家,專取此水浸泡竹纖維。
肚子餓了?別急著下山。竹林入口附近,有家只掛著「阿婆飯」木牌的農家灶腳。柴火大灶,幾樣時令山蔬,必點的是「竹筒飯」。新鮮砍下的竹筒,填入本地糯米、臘肉丁和芋頭,猛火蒸透。上桌時劈開竹筒,米飯染上淡碧色,吸附了竹膜特有的清香,混著臘肉的油脂鹹香,樸實卻直擊靈魂。阿婆說,竹筒只能用當天砍下的,隔夜便失了那股鮮氣。
離開時,若心有不捨,可在出口處的小攤挑件竹器帶走。不推薦那些花俏的工藝品,實用的竹飯勺、竹杯墊、或一柄素面竹扇更好。每日摩挲使用,器物漸生溫潤光澤,竹香雖淡去,卻總能讓人想起林間那一抹沁入心脾的綠意與安寧。上竹園的妙處,不在驚鴻一瞥,而在於它教會你如何慢下來,讓自然的韻律滲透進呼吸裡。
求問竹筒飯的攤位具體位置!上次去繞了兩圈沒找到阿婆飯的牌子,饞死我了。
照片拍得太有感覺!請問清晨霧氣大的時候,相機參數怎麼調才能拍出竹林的層次感?
完全同意鞋子要防滑!上次穿普通運動鞋去,下過雨後在石階上差點表演劈叉
想帶長輩去,請問步道坡度陡嗎?有沒有比較平緩的環線推薦?怕膝蓋受不了。
文裡提到竹鞭是生命網絡,突然想到《臥虎藏龍》竹林打鬥的場景,難怪導演選這種地方拍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