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利美大厦37樓的落地窗前,看著腳下忠孝東路的車流匯成金色光河,我才真正體會到「黃金地段」這四個字的分量。十年前第一次幫客戶在這裡談租約,手心裡全是汗;如今摸透了這棟玻璃帷幕巨塔的脾性,連清潔阿姨見我都會點頭笑笑。想在台北核心區租辦公室?這棟樓確實是頂級選項,但魔鬼全藏在細節裡。
地段無需多言,捷運板南線出口就在裙樓,方圓五百米涵蓋了金融、科技、精品三大產業聚落。但真正值錢的是「隱形資源」——大樓B2的貨梯直通美食街後廚,意味著你叫永康街牛肉麵外送,永遠比隔壁棟快十五分鐘。員工加班時的幸福感,往往就繫於一碗熱湯麵。
別被華麗的樣品屋迷惑。去年幫某新創團隊看房,年輕創辦人盯著高挑中庭直呼夢幻,我當場潑冷水:「你租的12樓東側單位,下午西曬時玻璃幕牆會讓冷氣費暴增三成。」隨手從公事包抽出紅外線測溫儀,對著空蕩的毛胚房照出37度熱斑——這棟80年代建築的節能罩門,仲介絕不會主動提。
租約裡的「管理費」是頭笑面虎。表面每坪380元含空調,但週末加班得提前48小時申請,每小時加收能源費。更別提那些隱形開銷:貨梯使用時段限制(逼你夜間搬遷多付錢)、會議室超時計費(液晶螢幕自動鎖屏倒數)、甚至茶水間咖啡渣清運費(每月從保證金扣)。我總讓客戶把物業管理手冊當偵探小說細讀,用黃色螢光筆標出十七項可能追加費用的條款。
談判桌上要耍點心機。大樓業主對「形象租戶」有偏執,寧願降租給時尚雜誌,也不願便宜租給貿易公司。去年幫一家區塊鏈公司出手,我特意把團隊的MIT博士證書裱框帶去簽約——房東眼睛發亮當場砍掉管理費。切記週二下午三點去物業辦公室,那是總監喝過第三杯拿鐵後最鬆懈的黃金時刻。
最血淚的教訓關乎「擴張陷阱」。前年某電商租了80坪,我提醒預留相鄰空房卻被嗤之以鼻。結果他們爆單擴編時,隔壁已被競品租下,被迫分租兩層樓,光是把伺服器線路從9樓牽到15樓就燒掉百萬。在利美大廈,搶房如戰場,最好直接鎖定上下三層的優先承租權,哪怕多付5%訂金。
深夜十一點走出旋轉門,警衛老陳遞來熱茶:「林先生又陪客戶驗收到這麼晚?」我望著樓層間零星亮著的燈火苦笑。在這裡,每盞燈都是燃燒著的鈔票,但若能照亮事業版圖,倒也值得。畢竟當你客戶的歐洲總裁凌晨開視訊會議時,背景裡101大樓的璀璨燈火,本身就是最昂貴的信用背書。
看完背脊發涼!上個月剛簽12樓東側單位,難怪冷氣怎麼調都不涼,求問遮陽方案急急急
管理費條款太真實了!上次週日臨時加班被收八千塊能源費,原來茶水間咖啡渣也要錢?
跪求作者開課教談判!我們新創團隊下週要去談租約,MIT證書這招太絕了
好奇作者提到的「形象租戶」潛規則,那傳統產業是不是根本談不到好價錢?
擴張那段根本血淚史!我們公司在B棟分租三個樓層,光電梯等十分鐘,員工天天遲到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