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芪,這個名字在我家廚房櫃子裡常出現,媽媽總說它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。記得小時候感冒,奶奶會煮一鍋北芪紅棗湯,熱騰騰喝下去,身體暖暖的,隔天精神就好多了。現在我自己當了媽媽,也學著用,才真正體會到它不只是普通藥材,而是融入生活的健康夥伴。
北芪,其實就是黃芪,生長在中國北方乾燥地區,像山西、內蒙古那些地方。採收後曬乾切片,看起來灰撲撲的,但泡水後散發淡淡甘香。中醫講究「氣血雙補」,北芪就是這方面的專家。現代研究也證實,它含有豐富的多醣體和皂苷,這些成分能激活免疫細胞,好比給身體的防衛軍加把勁。去年冬天流感大流行,我天天泡北芪茶喝,居然沒中招,連同事都好奇問我秘訣。
說到補氣養血,這可深了。中醫認為「氣」是生命能量,氣不足人就容易累、手腳冰冷。北芪補氣的效果,不是虛無飄渺的理論。我自己試過,工作壓力大時,泡杯北芪枸杞茶,半小時後就感覺那股悶悶的疲勞散開了,像充了電一樣。養血方面,它促進血液循環,尤其對女性經期後或產後調理特別好。我姊生完孩子,氣色差,我教她用北芪燉雞湯,連續喝一週,臉頰就紅潤回來。但切記,它不是仙丹,得長期溫和地用,別貪多。
怎麼用北芪?簡單得很。我最愛泡茶:取5-10克切片,加滾水悶10分鐘,加點蜂蜜或紅棗提味。燉湯更經典,像北芪當歸排骨湯,週末煮一鍋,全家補元氣。用量上,一天別超過15克,孕婦或高血壓的人要先問中醫師。市場買時挑色澤淡黃、沒霉味的,台灣或香港的中藥行都有賣。有人說它苦,但我覺得那甘味越喝越上癮,像在喝土地的養分。
健康路上,北芪是低調的守護者。它不是速效藥,而是慢慢滋養,讓免疫力像樹根一樣扎深。試試看,從一杯茶開始,或許你會發現,老智慧真的能陪我們走更遠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