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月陪做五金批發的老友搬新倉,走進安發工業大廈電梯那刻,他忽然笑出來:「以前經過這棟樓十幾年,沒想到裡面長這樣。」灰藍色外牆的舊式工廈,電梯門一開卻是挑高五米的空間,陽光從新換的氣窗斜斜切進來,空氣裡有灰塵跳舞的軌跡。
管理處阿姐遞來凍檸茶,玻璃杯外凝著水珠。她隨手翻開租賃冊子,指甲在某頁折了個角:「這層東南角單位,呎價比隔壁新建案便宜三成。」見我們挑眉,她補了句:「業主剛續地契十五年,趁機翻新招租。」茶幾底下壓著張泛黃報紙,頭條寫著「荃灣工廈空置率創新高」。
老友蹲下敲了敲地台,迴音沉悶厚實。「載重夠放兩噸液壓機,」他轉頭問我:「你經手過那種號稱平租的新工廈吧?」我苦笑點頭。去年帶客戶看過青衣某新式工廈,華麗大堂背後藏著陷阱:卸貨區限時使用、每度電加收管理費、甚至貨梯超重罰款。安發電梯按鈕的鍍鉻層已磨出銅色,但二十四小時貨梯直通地下停車場,颱風天照樣能鏟板貨上樓。
真正誘人的藏在合約附件裡。業主提供三個月免租期不稀奇,罕見的是「設備升級回贈」條款。老友租的八百呎單位,簽約當週就有師傅來裝工業用分體冷氣。我翻著條文細則發現玄機:若自費鋪設環氧樹脂地坪,業主按發票報銷四成。這種隱形優惠像老茶樓的點心車,要自己起身追才吃得到熱乎的。
遇過太多創業者踩坑。有人貪圖超低呎租,搬進去才發現消防條例要求加裝十幾萬灑水系統;有人簽了五年死約,第二年業務擴張卻卡在轉讓條款。安發這份合約用紅筆圈著關鍵字:「可協商分租權」、「加租幅度鎖定通脹率」。管理處阿姐眨眨眼:「上個租客做跨境電商,隔出三百呎做直播室轉租給網紅,水電費都沒加。」
黃昏時分,我們站在露台看貨車在德士古道排隊轉彎。老友指著對街閃爍霓虹的新式工廈:「那棟每呎貴八元,號稱智能管理系統。」他彈了彈煙灰笑說:「我寧可要這個。」腳下傳來規律震動,是某層的CNC工具機正在銑鋼件。在這裡,省下的租金夠買半套德國製刀頭,機器轟鳴聲比任何裝修都踏實。
離開前瞥見佈告欄釘著張手寫告示:「四樓B室退租清貨,七成新貨架連工字鐵贈送。」這種老工廈像陳年普洱,表面斑駁卻越陳越香。當新式工廈用共享會議室和咖啡吧當賣點時,這裡的優惠方案寫在水泥柱的承重力裡,藏在二十四小時不關的貨梯中。
業主真的肯報銷地坪費用?我上週問過兩家都說要自己全額負擔
做手工皂工作室適合嗎?需要三相電但怕老廈線路撐不住
卸貨區夠不夠四十呎貨櫃車轉彎?現在租的地方每次調車都要半小時
五年約滿後加租幅度怎麼算?合約寫按通脹調整但怕有隱藏條款
求管理處聯絡方式!在找能放電鍍槽的單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