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外木棉花絮飄著,電腦螢幕上卻同時跳出三封「恭喜錄取」的郵件。手指懸在鍵盤上,那種甜蜜的負擔壓得胸口悶——拒絕,原來比申請更難啟齒。去年幫表弟處理拒信時,親耳聽過招生顧問的嘆息:「最可惜的不是被拒的學生,而是那些無聲消失的錄取者。」一封得體的婉拒信,是對自己抉擇的尊重,更是對他人工作的體諒。
關鍵在「時機」與「溫度」。別拖到五月押金截止日才行動,那會打亂候補名單運作。我習慣在確定心意後一週內處理,搶在招生辦公室最混亂的季節前。打開郵箱時,先刪掉所有「我們很遺憾通知您…」的罐頭模板——你現在是給予者,不是請求者。
郵件標題寫「錄取狀態更新」比「拒絕信」更妥當。開頭一定親筆寫出校名:「親愛的XX大學招生處」,別用「敬啟者」這種冰涼稱呼。核心段落像剝洋蔥:第一層感恩(具體提某個打動你的課程或教授研究方向),第二層坦承艱難抉擇(暗示對方很優秀),第三層明確退出且已提交系統(重要!)。結尾留個活口:「期待未來在學術會議相遇」,誰知道教授會不會是你博導呢?
最危險的陷阱是「善意拖延」。曾有位學生以為不繳押金就算拒絕,結果學校自動將他註冊為休學生,隔年收到學費帳單才驚醒。務必雙重確認:郵件發出後,登入申請系統查看狀態是否變更為「已拒絕」。若兩週未更新,直接致電招生處,開場白記得說:「我是已錄取學生XXX,需要協助完成退出程序。」
當父母拿著某校厚厚獎學金通知質問你時,把拒絕變成展示成熟的機會。我陪學生做過「抉擇分析表」:左欄列放棄校的優勢,右欄寫選擇校如何解決這些優勢(例如:「該校排名高」對應「我更需要該領域的實作資源」)。當理性數據攤開,長輩往往從反對者變成說服其他親戚的盟友。
某次參訪時,密西根大學的招生主任指著後台系統說:「看這條灰色虛線嗎?代表學生已讀郵件但未行動。」她苦笑著調出數據:超過三成錄取生像幽靈般消失。你的拒絕不是終點,而是幫另一位焦灼等待的候補生開啟機會之門。把這份善意流轉下去,未來某天,或許輪到你接住別人遞來的橄欖枝。
如果已經婉拒A校但後來發現B校獎學金不夠,還能回頭聯繫A校嗎?會不會被列入黑名單?
家長堅持要我去排名更高的學校,但專業根本不適合,拒絕信怎麼寫才能讓他們心服口服?
候補轉正後才拒絕原校會很失禮嗎?招生官說五天內要回覆,但原校押金截止日還沒到
國際生擔心拒絕後影響未來簽證申請,真的會被標記嗎?
文末提到的「抉擇分析表」能分享模板嗎?正在和父母冷戰中急需救命工具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