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去年初春,我和阿明籌備婚禮時,疫情突然升溫,政府頒布了限聚令,只准五十人以下聚會。那刻,我們在咖啡廳盯著手機,手心冒汗——原本訂好的宴會廳能容納兩百人,喜帖都印了一半。慌亂中,我腦海閃過外婆的話:「婚禮是兩個人的承諾,不是場面大小。」於是,我們深呼吸,決定重新規劃。這過程教會我,限聚令不是災難,而是考驗新人的智慧與彈性。
關鍵在於「高效應對」。首先,別急著取消一切,先釐清法規細節。我們打給民政處確認:戶外儀式若分區管理,人數可彈性調整;室內則嚴格限額。接著,列出「核心名單」:只邀直系親屬和摯友,其餘用線上直播連結分享。記得,邀請函得附溫馨說明,避免尷尬——我們寫道:「因應限聚,心意比親臨更珍貴。」結果,八十%親友理解,還省下三成開支。
預算重分配是門藝術。砍掉豪華佈置後,我們聚焦小細節:訂製迷你蛋糕盒當回禮,每份成本壓到百元內;攝影師改請單人跟拍全日,捕捉真情瞬間比大陣仗更動人。餐飲部分,改訂精品外燴套餐,分裝成個人餐盒,既衛生又顯質感。偷偷說,這招讓長輩讚不絕口,還誇我們「會過日子」。
心態調整最難熬。眼看夢想婚禮縮水,難免失落。我和阿明每週開「作戰會議」,用白板畫流程圖,把焦點轉向「情感濃度」:儀式簡化成宣誓交換戒指,省去繁瑣環節;另租小民宿辦after party,只留十人徹夜談心。那天,月光下舉杯時,我突然懂了——限聚令逼我們丟掉浮誇,找回愛的本質。
安全措施絕不能馬虎。我們提前兩週發健康申報表給賓客,現場備妥額溫槍和消毒液;座位間隔一米五,用盆栽巧妙分隔。事後回想,這些規劃反讓婚禮更安心。如今,每當朋友諮詢,我總笑說:「限聚令像人生導師,教會新人高效與珍惜。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