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經過富利工業大廈,總會想起十年前第一次幫客戶談租約的情景。那時香港工業區正轉型,這棟大廈默默見證了製造業的起伏,如今成了中小企業的避風港。它的位置不張揚,卻藏著實用價值,租金更是工廈中的隱藏寶石。今天就聊聊這裡的租賃門道,全是這些年跑現場、磨合約攢下的乾貨。
大廈蹲在葵涌貨櫃碼頭旁,不是黃金地段,但勝在四通八達。開車五分鐘上青葵公路,避開市區塞車噩夢;地鐵葵芳站步行十分鐘,員工通勤不算折騰。周邊全是物流倉和配件廠,半夜叫貨車隨傳隨到,搞電商或小型加工廠最對味。缺點嘛,餐廳選擇少,午飯得自備便當或搭小巴出市區解饞。記得有次陪客戶看單位,他指著窗外的碼頭吊機笑說:「這景觀比中環海景實在,至少提醒自己生意要腳踏實地。」
租金行情浮動像海潮,今年每呎喊價$8-$12,比觀塘工廈便宜三成。但別被表面數字騙了——低層單位常有隱形成本。像B座三樓那間五百呎空間,月租$4500看似划算,結果冷氣機老舊,夏天電費飆破$2000。高層單位貴兩成,但採光通風好,機械噪音也少,長租反而省維修費。去年幫一家手作皮具工作室談下頂樓角位,$15/呎包管理費,業主還附送貨lift優先使用權,關鍵在押金談判時多扛住半個月。
租約陷阱多過貨櫃碼頭的集裝箱。有些業主愛玩「陰陽合同」,口頭承諾維修卻不寫進條款,等漏水才推給租客。最好帶師傅驗樓,重點查水管銹蝕和電力負載,尤其做小型加工的,三相電不夠力就等著跳閘。政府近年推工廈活化,富利部分單位可申請改裝許可,但流程慢如蝸牛,想搞創意空間的先備足半年緩衝期。有個做服裝設計的朋友貪快簽約,結果卡在消防條例,白白燒掉三個月租金等審批。
這棟大廈最妙是租戶生態。A座多是老牌五金廠,老師傅們肯分享機器資源;C座新進的文創團隊常辦市集帶人流。租金差距催生共生模式——上個月才牽線讓陶瓷工作室租用B座倉庫邊角,月省$3000,還能蹭隔壁印刷廠的廢紙當包材。若預算緊,不妨盯緊業主換約空窗期,農曆年前後常有驚喜價。記住,在工業區租樓不是買地段光環,是買實用彈性,這裡的鐵皮外牆下藏著香港草根創業的韌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