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過羅漢寺的飛簷,拐進民生路巷子,那股子霸道香氣就纏上來了。去年深秋在重慶迷路,循著花椒與牛油糾纏的香氣,撞進這間藏在梯坎下的老火鍋店。老闆娘操著豁亮的渝中腔,把九宮格鐵鍋往灶上一摜:「妹兒,毛肚要七上八下,鴨腸涮個浪打浪!」
真正懂行的老饕,筷子尖總先探向鍋心沸騰處。那格翻滾的紅油是戰場中央,專治毛肚黃喉這等烈性子。牛油凝成琥珀色岩層,底下埋著貴州燈籠椒、漢源大紅袍,還有十幾味草藥熬成的老蔭茶湯底。重慶師傅調鍋像老中醫抓藥,當歸甘草悄悄中和燥氣,辣得透亮卻不燒心。
最妙是那碗油碟。罐裝香油?本地人見了要嗤笑的。生蒜泥撞上小磨麻油,再澆勺滾燙原湯,看琥珀色的油珠子在碗裡跳探戈。老食客教我把鴨血埋進鍋沿溫吞格,慢煨二十分鐘,撈起時孔洞裡汪著紅亮汁水,比嫩豆腐還顫巍巍。
吃到後半程,九宮格早被筷子攪成混沌戰場。老闆拎著長嘴銅壺來添老鷹茶,隨口抖出秘辛:早年在朝天門碼頭,火鍋本是力夫們的江湖。牛下水用重料壓腥,花椒驅濕氣,一鍋紅湯煮沸山城的煙火韌勁。如今火鍋店裡掛的「袍哥暗語」木牌——「擺龍門陣」是閒聊,「提勁」是吹牛,都是從縴夫號子裡漂下來的。
灶台邊掛著半扇土豬肉,師傅片腰花時刀刃斜切入三分。凍過的腰子切麥穗花,熱油裡滾十秒就捲成玉蘭狀。隔壁桌大爺嚼著牙梗嘎嘣響:「妹兒曉得不?牛油熔點四十七度,入口化得快才叫正宗!」他挑起塊冷鍋血旺放我碗裡,深褐色的蜂窩組織吸飽了湯汁,比嫩豆腐更綿密。
離店時渾身浸透椒香,老闆塞來兩顆冰糖山楂球。舌尖殘留的灼燒感被酸甜化解,像嘉陵江風吹散碼頭晨霧。重慶人把日子過成九宮格,烈性在沸騰中熬出回甘。
看完立刻查了機票!求問加盟資訊,想在家鄉複製這鍋老油香
認真問,重慶人真覺得鴛鴦鍋是異端嗎?上次點完被全店側目
照片裡那盤腦花太誘人!新手涮腦花有什麼訣竅?
週末剛吃過,凌晨三點胃還在燃燒,但手指還在回味毛肚的脆勁
鍋底能打包帶走嗎?拿回家煮泡麵絕對封神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