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和幾個在倫敦彭博辦公室工作的老友喝酒,聊到深夜竟發現個有趣現象:我們這群寫代碼的,有人年薪輕鬆破百萬港幣,有人卻卡在70萬上下掙扎。同樣職稱,差距從哪來?這問題像根刺扎進我心裡,回家翻出當年求職時整理的筆記本,泛黃紙頁上還寫著「金融科技薪資天花板」幾個大字。
彭博的工程師薪資結構像顆洋蔥,得層層剝開看。基本月薪確實亮眼,紐約L3職級(中階工程師)起跳18萬美金打底,但真正拉開差距的是那顆「金蘋果」——年度績效獎金。去年隔壁組的華人同事負責重構交易結算系統,光獎金就拿了基本薪的45%。秘密藏在考評表裡:直接關聯營收的項目權重佔70%,你碰核心交易引擎和碰內部管理工具,數字天差地別。
有獵頭跟我透露過殘酷現實:彭博在紐約招Python工程師,開價比谷歌低12%,但金融數據處理經驗加分值能抵20%。這行當裡,會用FIX協議解讀毫秒級報價流,比刷十題LeetCode更有殺傷力。我見過最絕的案例是新加坡同事自學流式處理框架,把債券定價延遲壓到3毫秒內,次年直接跳VP職等。
職業發展像條三叉路。技術線深鑽的狠角色,五年摸到首席工程師不稀奇,但得忍受每季考評「貢獻度指數」的灼燒;轉管理職的暗坎在金融合規,去年香港團隊提拔的Tech Lead,硬是啃完三本SEC監管手冊;最玄的是轉產品崗,需要把彭博終端裡那套「紫色按鍵哲學」吃透,我花了兩年才看懂客戶為什麼堅持用1970年代風格的指令界面。
午休時溜進茶水間常聽見抱怨:「不就是個終端機嗎?」有天撞見CTO親自演示才驚覺,光「紅色緊急按鈕」背後就有七層容災架構。金融場域的技術債背著人命——2015年那次歐元閃崩,我們組修改的風控模組攔住230億美元錯誤訂單時,監控室裡安靜得能聽見冷汗滴在鍵盤上的聲音。
在彭博寫代碼的魔幻在於,你可能在調試某個API時,突然發現自己正改動著全球外匯市場的齒輪轉速。這種戰慄感,比薪資單末位的零更讓人上癮。
獎金45%太誇張了吧?我司資深工程師頂多20%,求證真實性
FIX協議實戰筆記能分享嗎?正在面衍生品數據組,面試官狂問這個
三年經驗該選技術深鑽還是轉管理?目前做行情推送組怕天花板低
終端機的紫色按鍵真的反人類!客戶為何抗拒UI更新?
在倫敦辦公室實習過,免費早餐的煙燻鮭魚比科技公司強十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