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个从小泡在劇場長大的戲迷,我總覺得經典戲劇就像老酒,越陳越香。每當朋友問起推薦清單,我總會想起那些在昏暗燈光下,演員們用生命詮釋的故事,它們不只娛樂,更在靈魂深處刻下印記。
先說說莎士比亞的《哈姆雷特》吧。這齣戲我看了不下十遍,從倫敦的環球劇院到台北的小劇場,每次都有新體悟。王子復仇的糾結,不只是個人悲劇,更像一面鏡子,照出人性中的懦弱與勇氣。記得有次在後台和一位老演員聊天,他嘆道:「哈姆雷特的獨白,哪是台詞?根本是血淚交織的自白。」這種深度,讓它四百年不衰,成了西方戲劇的基石。
轉到東方,不能不提湯顯祖的《牡丹亭》。昆曲的柔美唱腔下,藏著杜麗娘為愛死而復生的奇幻旅程。這戲在明朝寫就,卻穿越時空,觸動現代人的心。我曾在蘇州看過一場戶外演出,月光灑在演員的水袖上,那一刻,才懂什麼叫「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」。它不只談愛情,更探討生死的哲學,華人戲曲的精髓盡在其中。
契訶夫的《三姐妹》也該上榜。這齣俄國經典,表面是三個女人在小鎮的平淡生活,底下卻暗流洶湧。她們那句「去莫斯科」的渴望,象徵著人類永恆的追尋與失落。我大學時演過其中一角,排練時導演總說:「別演戲,要活成她們。」契訶夫的筆,像手術刀剖開日常的荒謬,讓觀眾笑中帶淚。
再來是古希臘的《伊底帕斯王》。索福克勒斯這齣悲劇,講命運的無情輾壓,伊底帕斯逃不過弒父娶母的預言,結局那股宿命感,至今讓我背脊發涼。它啟發了後世無數作品,包括心理學的「伊底帕斯情結」。去年在雅典衛城看露天重演,當合唱團吟唱起「人啊,認識你自己」,全場肅然,那種震撼,是數位特效永遠替代不了的。
最後壓軸,推薦京劇《霸王別姬》。梅蘭芳的版本已成傳奇,項羽與虞姬的生死別離,在鑼鼓點中昇華成史詩。我爺爺是鐵桿戲迷,他常說:「這戲裡每個身段都在說話。」它不只展現中國戲曲的寫意美,更道盡英雄末路的蒼涼。現代改編版如電影,固然精彩,但舞台上的原汁原味,才能體會那份純粹的張力。
這些戲,像老朋友,陪我度過低潮與歡笑。它們之所以經典,不在於年代久遠,而是戳中人性的共通痛點——愛、死、自由、宿命。下次進劇場前,不妨放下手機,讓靈魂跟著角色起伏,你會發現,戲如人生,遠比想像中真實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