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巴的海鮮文化,總讓人想起那片碧藍海洋的慷慨。每次踏上這片土地,海風夾雜著鹹鮮氣息,彷彿在低語著無數隱藏的美味。龍躉,這名字聽起來霸氣,卻是當地人餐桌上的常客。它可不是普通魚類,而是巨型石斑魚,學名Epinephelus lanceolatus,體型能長到幾百公斤,肉質卻出奇細膩,像絲綢般滑順。在沙巴漁村,老漁民常說,捕到一條龍躉就像中彩,因為它稀少又珍貴,肉中富含Omega-3和蛋白質,滋補養生,難怪成了饕客必追的夢幻食材。
記得上次在亞庇的海鮮市集,我遇見一位老船長,他指著水箱裡游動的龍躉,眼睛閃著自豪光芒。「這傢伙得養十年才夠大,」他邊說邊拍打魚身,「肉質緊實,沒半點腥味,蒸煮最對味。」市場裡攤販林立,龍躉切片擺在冰塊上,紋理分明,透著粉嫩光澤。挑選時,得看魚眼是否清澈、魚鰓鮮紅,這才是新鮮保證。當地人教我一招:用手指輕按魚肉,彈性十足代表活跳跳。買回家,簡單清蒸,淋上薑蔥醬油,那股鮮甜直衝腦門,配著白飯,簡直人間至味。
真正讓人驚豔的是沙巴的烹飪創意。在斗湖的一家老字號海鮮館,我嚐過椒鹽龍躉,外皮炸得金黃酥脆,內裡肉汁飽滿,撒上特製香料,鹹香中帶點微辣,一口咬下,層次爆發。另一道是龍躉粥,用魚骨熬湯底,慢火燉煮,米粒吸盡精華,配上嫩滑魚片,暖胃又暖心。這些菜色背後,藏著漁民智慧——龍躉骨頭硬,但熬湯後膠質豐富,能美容養顏。難怪當地人笑說,吃龍躉不只填肚子,還養顏回春。
旅行中,最難忘是在仙本那的海邊大排檔。夕陽西下,坐著木凳,點一盤清蒸龍躉。老闆現撈現殺,動作俐落,魚肉上桌時還冒著熱氣。沾點酸柑辣椒醬,鮮味瞬間昇華,海洋的深邃全在舌尖跳舞。配上冰涼啤酒,海風輕拂,那一刻,明白了為什麼沙巴人把龍躉當寶。它不只是食物,是文化符號,連繫著人與海的羈絆。若有機會,別只盯著觀光景點,走進在地市場,親手挑條龍躉,體會這份原始感動。
龍躉價格會很貴嗎?在沙巴市場大概多少錢一公斤?
求推薦亞庇最地道的龍躉餐廳,上次去旅遊差點被坑!
除了龍躉,沙巴還有哪些必試海鮮?想規劃美食之旅。
龍躉煮粥時,魚骨要怎麼處理才不會有腥味?
聽說龍躉養殖影響生態,吃野生的是否不環保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