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早洛杉磯突然一陣劇烈搖晃,整個城市像被巨人狠狠搖醒,窗戶哐啷作響,書架上的東西稀里嘩啦掉下來。我正窩在沙發裡喝咖啡,杯子差點翻倒,心跳飆到嗓子眼。這種震感不陌生,但每次來都讓人毛骨悚然,尤其想到聖安德烈亞斯斷層就在腳下蠢蠢欲動。洛杉磯人總說自己習慣了地震,但這次規模不小,社群媒體瞬間炸鍋,鄰居群組裡滿是驚呼聲和分享實況的影片。地震不是末日,但輕忽它就是玩命,咱們得從經驗中學到教訓。
面對這種突發狀況,居民最該做的是冷靜應對。地震來時別亂跑,趴下、掩護、抓牢是黃金法則,找張結實桌子躲進去,護住頭頸部。我住老社區,看過太多人慌張衝出門,結果被掉落的招牌砸傷。家裡平時就得備好應急包,水、食物、藥品、手電筒和電池別省,至少撐三天。記得去年一場小震後,我鄰居靠自備的無線電聯絡救援,救了一棟樓的人。社區互助也很關鍵,地震停後先檢查瓦斯和電源,避免二次災害,再用簡訊報平安,別佔用電話線路。
這次地震的區域影響不容小覷。洛杉磯靠海又處斷層帶,震波容易放大,老舊建築和高速公路首當其衝。我開車經過市中心時,看到幾棟樓外牆裂開,交通號誌失靈造成大塞車。經濟層面更棘手,中小企業停工一天損失百萬,供應鏈中斷可能推高物價。長遠看,房價波動和保險理賠潮會讓民生更緊繃。環境上,山區土石鬆動風險增高,雨季來時恐引發土石流。政府應急系統雖有改進,但資源分配不均,弱勢社區往往最慘。這不是杞人憂天,而是提醒我們:防災不是口號,得從家庭到城市層層加固。
經歷多了,越覺得地震教會人謙卑。科技再先進,也擋不住地殼怒吼。但我們能做的很多:定期演練疏散路線,支持老屋加固政策,參與社區防災小組。下次搖晃時,但願大家都能從容應對,把傷害壓到最低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