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每到暑氣蒸騰的下午,阿嬤總會從廚房端出一鍋琥珀色的湯水。那湯裡沉浮著幾顆圓潤的紅棗、透白的薏仁,還有我總認不全的草根樹皮,空氣裡瀰漫著一股難以言喻的草本甘香。她說這是「清補涼」,不是藥,是「解身體的渴」。長大後走遍華南,才真正懂得這碗看似樸實的湯水,藏著嶺南人對「清補」二字千錘百鍊的生活智慧——它不追求藥到病除的猛烈,講究的是在溫和滋養中,讓身體找回自己的平衡。
真正懂行的老廣煲清補涼,絕非隨手抓把材料丟進鍋裡。所謂「清」,是清掉盛夏積累的燥熱與濕濁;「補」,則要補得輕盈不滯膩。玉竹是靈魂,那種微微的黏滑感,能潤透喉嚨深處的乾涸,像給燥熱的氣管覆上一層涼蔭。沙參、淮山是幕後功臣,一個補氣生津,一個健脾養胃,默默修復被暑氣耗損的底氣。薏米和扁豆則像勤快的清道夫,專攻纏綿的濕氣,尤其適合空調房裡憋著汗、又愛喝冰飲的現代人。而幾顆紅棗、幾粒桂圓,不僅是添點甜味那麼簡單,它們溫和的補血之力,能牽制其他材料的微寒,讓整碗湯的性子「和」起來,老人小孩都受得住。這種配伍,處處透著「過猶不及」的中庸之道。
看過無數配方,最得我心的是這款「進可攻退可守」的基礎方:玉竹15克(滋陰潤肺)、沙參10克(清熱養胃)、淮山15克(健脾固本)、薏米20克(利濕要輕炒過才不寒)、芡實10克(收澀穩住精氣)、去核紅棗5顆(調和藥性兼補血)、龍眼肉8克(安神補心)。若舌尖發紅、心煩睡不著,加10克百合;若濕氣重到舌苔厚膩、渾身困重,添一把白扁豆;若熬夜後虛火旺、口乾舌燥,撒點麥冬進去。這些加減如同衣服的配飾,核心骨架穩了,點綴全看當下身體發出的信號。
別以為清補涼非得守著砂鍋熬半天。我的偷懶法是:睡前把除紅棗、龍眼外的乾料洗淨,用冷水浸泡在燉盅裡,放進冰箱。隔天清晨,加水至盅內八分滿,扔進紅棗龍眼,電燉鍋設定2小時。洗漱出門前按下開關,中午回家,一室清甜繚繞。講究點可用排骨或雞架焯水後同燉,油脂會讓湯更醇厚,但純素版本反而更能品出草木的本味。關鍵是最後撒的那小撮鹽——真的只要一小撮!鹽是藥引,能把所有滋養之力「引」下去,而不是浮在喉嚨口。試過你就知,這一微鹹,瞬間激活滿盅清甜。
有人說清補涼是「廣東人的咖啡」,我倒覺得它更像一位溫和的調停者。現代人身體的「失衡」,往往不是單純的虛或實,而是虛火浮越、濕熱交雜的一團亂麻。猛灌涼茶傷脾胃,亂吃補品火上澆油。清補涼的妙處,就在於它像一位精通談判的高手,一邊安撫躁動的虛火(清),一邊填補透支的氣血(補),同時疏通淤堵的水道(利濕)。它不承諾速效,卻在日復一日的尋常煙火裡,悄悄修復著我們被冷氣、壓力、熬夜啃噬的根基。所謂養生,有時不過是給身體一點耐心,一碗湯的時間。
孕婦可以喝嗎?薏米是不是要拿掉?最近燥熱睡不好但不敢亂吃
求問沙參和玉竹哪裡買可靠?中藥行抓過一次煮出來有酸味
跟著試了純素版本,意外清甜!但鹽最後放真的差很多,神奇
濕氣重到頭髮油臉也油,喝這個能改善嗎?要喝多久才有感?
家裡沒有燉盅,用普通湯鍋大火煮開轉小火1小時夠嗎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