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在議事亭前地等朋友,頭頂的霓虹燈牌閃著「海南雞飯」四個大字,突然身後傳來兩個遊客的粵語對話:「聽講澳門叫雞好方便喎!」「係啊,不過要識門路」我差點被奶茶嗆到。轉頭看見他們手裡捏著美食地圖,才恍然大笑——原來此雞非彼雞。在澳門這座混血小城,「叫雞」早已被本地人賦予了更鮮活的含義:尋找那口令人魂牽夢縈的雞料理。
穿過福隆新街飄著杏仁餅香的騎樓,巷底藏著我的私房名單「榮記荳品」。別被店名騙了,他們家的白切走地雞才是暗藏的王牌。老闆每日清晨五點親自到路環挑雞,專選在山坡奔跑足120日的本地黃油雞。上桌時雞皮泛著琥珀光,夾起時能感受到皮肉間凝凍的膠質微微顫動。最妙是蘸料——用十年陳皮磨粉混合沙薑,再澆上雞油與頭抽熬的獨門醬汁,入口先是陳皮清香竄出,接著雞肉的甜鮮在舌尖化開,啊,寫到這又流口水了。
若想體驗葡國風情,別錯過氹仔舊城區的「船屋餐廳」。他們的非洲雞堪稱文化融合的活化石。主廚是葡國老爺爺的澳門徒弟,醃料用椰奶、紅椒粉、花生醬打底,秘密武器卻是澳門特有的蝦醬「蝦膏」。炭烤時反覆刷上馬德拉酒調製的醬汁,上桌時雞皮焦脆如琥珀,切開瞬間熱氣裹著椰香與酒香撲面。記得用麵包刮淨陶盤裡濃稠的醬汁,這才是老饕的儀式感。
深夜饞蟲作祟時,我總溜到三盞燈的「雅馨緬甸餐廳」。他們的椰汁雞撈麵是慰藉靈魂的存在。湯底用雞架與香茅熬足六小時,上桌前舀入現搾椰漿,金黃雞塊浸在奶白湯汁裡,撒上炸蒜片與芫荽。先啜口湯,椰香溫柔包裹著雞湯的醇厚,再將蛋麵拌進湯裡,麵條吸飽湯汁卻依然彈牙。凌晨兩點坐在塑料凳上,看老闆娘用緬甸話招呼熟客,碗裡蒸騰的熱氣模糊了霓虹燈光,這才是澳門最地道的深夜食堂。
說到安全守則,澳門食安把關其實比想像嚴格。我的口袋名單有三不原則:不碰旅遊區玻璃櫃陳列的白切雞(冷氣直吹易滋生細菌)、不看菜單標榜「土雞」卻賣68元/份的店(正宗走地雞成本至少百元)、不試醬油顏色過深的豉油雞(可能用色素掩蓋食材不鮮)。推薦認準市政署的「A級食肆」標誌,或是觀察本地人外帶的紙袋——能讓阿婆排隊半小時的,絕對錯不了。
某次在路環安德魯花園咖啡啃著葡撻,聽見隔壁桌法國人對同伴說:「在澳門吃雞就像尋寶,永遠有驚喜。」突然領悟這座城市的魔力。從葡國餐廳的陶盤到街邊攤的塑料碗,從百年老灶到新派融合菜,每一口雞肉都承載著層疊的故事。當筷子夾起油亮的雞皮,齒尖穿透滑嫩肉質的瞬間,我們咀嚼的何止是禽肉,更是小城用五百年熬煮的文化濃湯。
求問榮記的白切雞下午三點後還買得到嗎?上次撲空心都碎了
補充個冷門點:崗頂劇院後巷的「孖寶兄弟」茶餐廳,薑茸蒸雞飯用荷葉墊底蒸,香到連蔥油都捨不得剩
看到標題嚇一跳點進來 結果被燒到馬上訂了去澳門的機票(媽媽我真的是去吃雞!)
弱弱問雅馨的椰汁雞會很辣嗎?上次在緬甸吃怕了
博主沒推水蟹粥店的鹽焗雞?撕開油紙那刻的香氣根本犯罪級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