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的肉舖燈光下,那塊佈滿細密筋絡的深紅牛肉靜靜躺在檯面上,老師傅用刀尖輕點:「識貨啊,牛板腱係『窮人嘅和牛』,筋花靚過畫,煮得好,彈牙過西冷,荷包仲笑得出。」這句話,像把鑰匙,打開我往後十年鑽研這塊「被低估牛排」的大門。失敗過,乾柴過,也驚豔過。今天,想和你分享這塊筋肉畫布上的烹飪哲學。
牛板腱,台灣叫「嫩肩里肌」,香港稱「匙柄」,是牛隻肩胛部位的一條長形肌肉。它最標誌性的,就是橫切面上那條貫穿中央、粗細不一的「筋」—— 板腱筋。這條筋,是美味密碼,也是烹飪陷阱。誤解它,肉質如柴;馴服它,彈嫩爆汁。關鍵在於「時間」與「溫度」的溫柔對話。
「慢煮係對牛板腱最深情嘅告白。」這話不假。我試過無數方法,最終回歸一個「慢」字。傳統燉煮當然穩陣,但想保留牛排口感,低溫慢煮(Sous Vide)才是魔法。將修整乾淨的牛板腱,抹上簡單鹽、黑胡椒、蒜粉,真空密封,丟進54°C的水浴中,泡上18個鐘頭。時間像個耐心的按摩師,把頑固的筋絡悄悄轉化成滑潤膠質,同時牢牢鎖住肉汁。取出後,只需在燒得炙熱的鑄鐵鍋裡,用牛油快速封煎表面,金黃焦脆的「梅納反應」瞬間爆發香氣。
若嫌慢煮機麻煩,家常的「低溫烤箱法」一樣能馴服它。烤箱預熱至120°C,牛板腱表面抹油、調味後,放烤網進爐,底下烤盤盛熱水製造蒸氣環境。慢烤2.5至3小時,核心溫度達54°C左右取出。關鍵動作來了:用錫箔紙緊緊包裹整條牛板腱,靜置「醒肉」至少40分鐘!這步驟讓筋絡持續軟化,肉汁重新分佈。最後才大火快煎上色,一刀切下,粉紅的斷面,細密的筋絡已呈半透明啫喱狀,入口是意想不到的軟嫩與濃郁牛香交織。
別被「慢」字嚇倒,牛板腱也能快手上桌。逆紋切成薄片(記住,刀刃垂直切斷筋絡!),用醬油、米酒、少許糖、麻油和大量蒜片醃15分鐘。熱鍋冷油,大火快炒至變色即起鍋,就是一道「蒜香牛板腱」,筋絡帶來爽脆口感,絕不韌口。或學港式「清湯腩」思路:整條牛板腱冷水下鍋,加薑蔥焯水,換清水,加白蘿蔔、八角一顆、月桂葉一片,小火燉1.5小時。關火後別開蓋,讓餘溫燜到自然冷卻。筋絡化開,肉質鬆而不散,清湯鮮甜,冷吃熱食皆宜。
處理牛板腱,有些細節是血淚教訓:生肉階段,用刀尖或專用針板在筋絡兩側密集「戳洞」,幫助熱力滲透筋芯;烹調前務必用廚房紙徹底吸乾表面水分,煎烤才易上色;無論慢煮或慢烤,最後的高溫「煎封」不可或缺,這是香氣的靈魂;切件時,務必「逆紋」且「垂直筋絡」下刀,否則筋會跟你「較勁」;剩下的肉汁別浪費,加點紅酒熬煮,就是絕佳醬汁。
一塊好的牛板腱,筋絡如雪白的大理石紋,均勻分佈在深紅肉中,脂肪比例恰到好處。超市常見預切牛排狀的,其實浪費了它的特性。我偏愛買整條(約1.2-1.5公斤),回家自行修掉表面筋膜,分段處理:中段筋花最美,厚切做慢煮牛排;兩端筋稍粗,切塊燉煮或切片快炒。經濟實惠,一肉多吃。
牛板腱的滋味,是時間醞釀的禮物。它教會我,有些美好急不來。當刀鋒劃過慢煮18小時的粉紅肌理,筋絡已化作溫柔的膠質,彈牙與軟嫩在舌尖共舞,那一刻你會懂,等待如此值得。料理如人生,對待那些看似堅韌的「筋絡」,與其對抗,不如學會用耐心與智慧,將它轉化成獨特的風味層次。
低溫慢煮54度18小時真的不會太生嗎?筋確定會軟?我家只有一般電子煲湯鍋,最低溫大概85度,有救嗎?
看完立刻下單慢煮棒!想問煎封時用橄欖油還是牛油比較搭?表面要煎到多焦脆?
那個清湯腩做法太吸引!燜到自然冷卻大概要幾耐?放過夜會不會更入味?
健身黨狂喜!牛板腱蛋白質高脂肪低,但慢煮會不會流失營養?快炒同燉煮邊種方式保留營養更好?
請問修下來的筋膜點處理?直接丟好浪費,有無秘方可以物盡其用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