巷口藥鋪飄來一陣奇異的香氣,像樹根混著土壤的沉穩,又有點人參的甘涼。阿嬤說這是「牛蒡茶」,我當時皺眉,心想誰喝樹根啊?直到後來腸胃鬧彆扭,中醫師遞來一杯溫熱的褐色茶湯,那股入喉的溫潤回甘,才讓我驚覺這其貌不揚的根莖,藏著東方老祖宗的智慧。
牛蒡長得粗獷,活像縮小的樹根,中醫卻稱它「地下人參」或「東洋參」。別被樸實外表騙了,它菊科植物的身分,讓體內蘊含豐富的「菊糖」——一種水溶性膳食纖維。這寶貝進入腸道後不被人體吸收,卻成了益生菌的大餐。當好菌吃飽喝足,腸道微生態平衡了,蠕動自然順暢。那種長期堆積廢物的滯澀感消失,皮膚透亮只是附帶紅利。京都大學研究團隊曾拆解牛蒡根,發現它促進膽汁分泌的能力驚人,肝膽這對解毒搭檔運作順了,身體的「清道夫」系統才真正甦醒。
減肥圈總在追新花樣,牛蒡茶卻默默在日韓主婦圈風行幾十年。關鍵在於菊糖遇水膨脹的特性。早晨空腹一杯溫牛蒡茶下肚,纖維在胃裡舒展成溫柔的網,延緩胃排空速度,飢餓感被悄悄按了暫停鍵。更妙的是它能穩定飯後血糖,阻斷胰島素劇烈波動帶來的「假性飢餓」。我認識的京都茶道老師傅,七十歲仍腰桿筆直,他說飯後那杯濃濃的自家焙製牛蒡茶,比任何控糖藥都實在。
切開新鮮牛蒡,刀面很快染上鏽褐色,那是多酚類物質氧化的痕跡。別嫌棄,這「抗氧化應激反應」正是牛蒡的盔甲。綠原酸、咖啡酸、蘆丁…這些拗口的名字在實驗室裡被反覆驗證,對抗自由基兇猛攻勢的能力,不輸昂貴的藍莓或石榴。去年在釜山傳統市場,攤販大媽掀開煮茶的大鍋,翻滾的茶湯上浮著細碎泡沫。「這茶脂啊,」她指著泡沫笑:「就是抗老的精華!」
真正懂行的,絕不只把牛蒡茶當藥湯。台南老茶行教我秘訣:取五年以上風乾牛蒡根切片,鐵鍋文火慢焙,待邊緣微捲、香氣轉為堅果調時離火。熱水沖泡後靜置三分鐘,茶湯會從淺金漸層至琥珀色。第一泡清冽如山林晨露,適合喚醒身心;第二泡醇厚帶蜜香,午後配無糖優格正好;剩下的茶根別丟,加兩顆紅棗回煮,溫熱的第三泡在睡前喝,暖意從胃裡蔓延到四肢。
當然,萬物過猶不及。牛蒡性偏涼,手腳冰冷或生理期的日子,我會抓一小把枸杞或兩片老薑同煮。它促進代謝的能力對多數人是福音,但腎功能嚴重不佳者得謹慎。中藥舖老師傅常叮嚀:「養生是細水長流,牛蒡茶再好,也不該當水灌。」
如今我總在行囊裡塞一包自焙牛蒡茶。異鄉深夜寫稿時,馬克杯裡升騰的熟悉香氣,比任何飲品都更能安頓心神。這杯樸拙的茶湯沒有咖啡的張揚、沒有抹茶的精緻,卻像一位沈默的老友,在喧囂世代裡,默默撐起你身心的根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