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週末,心血來潮開車去新界北區閒晃,無意間闖入粉嶺圍的巷弄裡。空氣中飄著老磚牆的潮濕氣味,陽光從百年榕樹的縫隙灑下來,腳步不自覺慢了下來。這裡不像市區的喧囂,反倒有種時光倒流的錯覺。牆角斑駁的磚瓦、門楣上褪色的雕花,每一處都藏著故事。我坐在村口那張老木凳上,聽著風吹過樹梢的聲音,心想:這才是香港被遺忘的靈魂角落吧。
粉嶺圍的歷史,得從明朝說起。鄧氏家族五百年前落腳於此,築起圍牆防禦海盜,如今村裡還保留著完整的「圍」字格局。漫步其中,你會撞見那些靜默的古蹟——像那座建於清朝的門樓,石柱上刻滿風化痕跡,蹲下來細看,能辨出當年工匠的心血。旁邊的鄧氏宗祠更是活歷史,屋簷下的木雕講述家族遷徙的辛酸,我進去時正巧碰上祭祖儀式,老人們穿著藍布衫,低聲吟唱古調,那份虔誠讓人心頭一震。文化不是書本上的字,而是這種活生生的傳承。
如果你問我景點怎麼玩,別急著打卡。先從圍村正門起步,沿著龍躍頭文物徑慢慢走,不到十分鐘就見到古井群。那口乾隆年間的老井還在出水,村民用它澆菜洗衣,水桶吱呀聲混著鳥鳴,像首田園詩。轉個彎,粉嶺圍公園藏在綠蔭裡,木棧道蜿蜒穿過池塘,我碰上一群寫生的學生,畫筆沙沙描繪著倒影。黃昏時分,爬上小丘的觀景台,夕陽把整片圍村染成金黃,遠方山巒層疊,手機隨便一拍都像明信片。
餓了?美食才是重頭戲。村尾有間不起眼的「圍村老灶」,老闆娘是鄧家後人,灶頭燒柴火,煙燻味勾人。必點他們的招牌盆菜,十幾層食材疊在陶盆裡——花膠、冬菇、燒肉,慢燉出的湯汁濃得化不開,配一碗白飯,吃一口就懂什麼叫「古早味」。記得試試街邊阿婆賣的茶粿,糯米皮包著花生芝麻餡,蒸籠掀開時熱氣騰騰,甜而不膩。我邊吃邊聽她嘮叨:「以前啊,這是過節才有的。」
離開前,我在祠堂前佇立良久。圍村文化像條細細的河,流過戰亂與變遷,卻未被高樓淹沒。下次來,帶壺茶坐榕樹下吧,聽風講故事,比什麼網紅景點都療癒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