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翻到去年帶新人時的筆記本,扉頁寫著「考核不是秋後算帳,而是幫團隊種樹」。突然想起上週和科技公司HR主管喝咖啡,她苦笑說部門裡有個工程師連續三次考核都寫「希望減少無效會議」,但專案經理完全沒發現——直到人家提離職。
績效面談像煮火鍋,食材丟下去不攪動,永遠不知道底下糊了多少。我帶過最成功的產品團隊,每季考核前會玩「交換痛點」遊戲:工程師扮演PM寫需求書,PM體驗工程師排程,最後把荒謬的建議貼滿白板。當考核表上的「跨部門溝通障礙」變成具體案例,改進方案自然從笑聲裡長出來。
上海製造業的張廠長教我個狠招。他車間組長的考核表有張「故障地圖」,每次設備停機就在地圖貼標籤。三個月後發現某台機器總在週三午後故障,追查竟是清潔工拔插頭充掃地機。現在他們考核指標包含「發現隱患數」,比產量數字更有溫度。
香港獵頭公司用「咖啡漬分析法」。每當顧問在文件留下咖啡杯印,助理就標註當下工作狀態。半年後發現週四下午三點的成交率暴跌,原來是樓下麵包店出爐時間——現在那時段專安排打候選人祝賀電話,成功率反升27%。
最怕考核變成填格子儀式。看過某公司把「團隊協作」細分成八項指標,員工自評時光勾選就耗掉半小時。後來學矽谷新創公司做法:季末每人發三枚貼紙,貼在認為貢獻最大的同事照片下。牆上貼紙分佈圖,比Excel表更刺穿真相。
台北廣告公司AE的考核神器是支錄音筆。每次客戶會議後快轉聽自己說話比例,超過60%就罰捐公益金。三個月後,她發現客戶提案通過率與錄音筆沉默時長呈正比。現在團隊考核有項「黃金沉默率」,逼人學會用耳朵打仗。
真正要殺死的是「客製化陷阱」。見過主管給內向員工寫「需加強表達」,給活躍員工寫「要沉穩傾聽」。後來學新加坡銀行做法:所有「待改進」欄位必須附上客戶原聲回饋。當員工聽見客戶說「解釋條款時語速像報火警」,比主管紅筆圈註解有力百倍。
每次面談結尾我都問:「如果明天突然接任我的位置,第一件要改的考核制度是什麼?」離職率最高的部門,答案總是「取消考核」;高績效團隊卻能具體說「把客戶感謝信納入權重」。問題本身已是診斷工具。
上個月幫深圳電商團隊導入「故障勳章」制度。每次物流延誤或客訴危機,負責解決的員工能獲得特製徽章。年終頒獎禮上,掛滿勳章的客服專員上台時,歡呼聲竟超過銷售冠軍。那些曾寫在考核表裡的「危機處理能力」,此刻正在她胸前叮噹作響。
總在倉庫看到「小心碰撞」的警示語,卻少見「小心考核」的提醒。其實最該防撞的是人心——當你說出「有待加強」時,可曾在鏡子前練習過嘴角弧度?畢竟我們量測的不是零件公差,是滾燙的人生啊。
(剛出電梯聞到咖啡香,突然想起離職工程師最愛喝燕麥拿鐵。如果當初在他考核表「減少會議」旁畫個咖啡杯圖示,結局會不會不同?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