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年前收到第一張美國寄來的稿費支票時,我捏著那張輕飄飄的紙片,站在上海陸家嘴的銀行大廳裡發懵。櫃員一句「跨境托收要45天,手續費可能吃掉一半」讓我倒抽冷氣。這些年陸續處理過顧問費、版稅、退款等十幾張美國支票,踩過坑也練出心得,這篇把血淚換來的實戰經驗攤開說透。
答案是「能兌」,但過程像闖關。中行、工行、建行等外匯業務量大的分行通常承接,小支行往往直接擺手。關鍵在「光票托收」這個專業術語——銀行代替你向美國付款行要錢,聽起來簡單,背後藏著魔鬼細節。
現在收到美國支票已不再焦慮,但還是懷念第一次兌現成功後,看著被扣掉$35手續費的帳單苦笑的心情。金融全球化?我們還在付路費呢。
托收被收過¥280天價手續費!後來才知道分行經理把郵電費算成國際快遞
急用錢的話真的等不起,上次等50天美元跌掉3% 血虧
香港中銀能不能更快?下月剛好要去
名字拼音問題超真實 我的支票寫Xiao Ming Wang 帳戶是Xiaoming Wang 差點報廢
現在還有人用支票?直接讓對方用PayPal或Wise啊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