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美國生活,有次因為智齒問題去拔牙,原本以為就是個簡單的手術,結果牙醫先問了我一堆健康狀況,還提到可能要驗血,當下真是有點意外。畢竟在台灣時,拔牙前很少聽到要驗血的,這讓我好奇起來,美國這邊到底是怎麼回事?
其實在美國,拔牙前要不要驗血,完全看個人狀況。像我朋友是糖尿病患者,每次拔牙前醫生都堅持要驗血,檢查血糖水平和凝血功能,避免手術中出血過多或感染風險。但如果身體健康、沒慢性病,醫生可能就直接安排拔牙了。關鍵在於牙醫會評估你的病史,比如有沒有心臟病、高血壓,或是長期服用抗凝血藥如華法林,這些都可能影響手術安全。
流程上,通常是從初診諮詢開始。牙醫會仔細問你過去的醫療記錄,包括手術史、過敏反應,甚至家族病史。如果他們覺得有潛在風險,就會開單子讓你去實驗室抽血,常見的檢查包括全血計數(CBC)看紅白血球數量,還有凝血酶原時間(PT)測試凝血能力。記得我那次,因為有輕微貧血跡象,醫生就要求驗血,結果等了一周報告出來,確認沒問題才約手術日期。
為什麼美國這麼謹慎?背後有醫學考量。拔牙看似小事,但萬一患者凝血功能差,手術中可能大出血,甚至引發敗血症。尤其老年人或有免疫系統問題的人,風險更高。數據顯示,美國牙醫協會(ADA)的指南強調,預防性驗血能降低併發症率達30%以上。不過,這也帶來額外負擔,比如驗血費用通常100-300美元,保險不一定全包,得看你的計劃條款。
我的親身體驗是,別怕麻煩,主動和牙醫溝通清楚。提前準備好健康檔案,問清楚驗血必要性,能省下不少時間和金錢。現在回想,那次驗血雖然拖了點進度,但手術後恢復超順,完全沒發炎或疼痛,證明醫生的小心是對的。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,別為了省事忽略這些細節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