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開這間剛盤下的店面,空氣裡還飄著前租客留下的炸雞味。牆角堆著前任老闆留下的破舊桌椅,頭頂的日光燈管滋滋作響。老王,我在費城開麵館的老夥計,上個月才在這間新店裡捶著桌子跟我吼:「老弟!裝修合同簽下去那天,我以為買的是新開始,結果是買了個祖宗!」 他指著天花板上那塊刺眼的水漬——施工隊拍胸脯保證「絕對防水」的吊頂,在費城第一場大雨後就成了水簾洞。合同?厚厚一疊紙,關鍵時刻像浸了水的衛生紙,一扯就爛。
在美國搞餐飲裝修,合同不是走過場的紙,是護身符,也是隱形地雷陣。找個裝修隊不難,yelp上一抓一把。難的是白紙黑字寫明白,日後翻臉不認帳時,你能指著哪行字讓他閉嘴?我見過太多華人老闆,合同簽得爽快,付錢更爽快,最後對著歪斜的瓷磚、漏水的吧台、永遠調不好的油煙系統,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。不是工程複雜,是人心比藍圖難測。
別被「總價」忽悠瘸了!魔鬼都藏在「變更條款」裡。 老張在洛杉磯弄火鍋店,合同總價$15萬寫得清清楚楚。開工兩週,工頭愁眉苦臉過來:「老闆,這牆裡水管鏽得跟蜂窩似的,不換整間店都得泡湯!」老張能不換嗎?合同裡那行小字「如遇隱蔽工程問題,費用由業主承擔」,瞬間讓總價飆了$3萬。關鍵在於:合同必須寫死「變更指令」(Change Order)的流程!口頭答應?等於送錢。任何改動,哪怕換個水龍頭型號,必須工頭白紙黑字寫清楚「變更內容+精確費用+雙方簽字畫押」,再開工。沒這張紙,完工後他說花了多少,你都得認?
付款節奏,捏住命門的繩子。 別一激動開工就砸三成預付款出去!那是肉包子打狗。紐約布魯克林的小李,被老鄉工頭一句「買材料急用錢」說動,開工首日付了30%。結果材料遲遲不進場,工頭電話也打不通了。血的教訓:牢牢綁住付款和工程進度。理想節奏:「3-3-3-1」——開工前付不超過10%訂金;水電管道埋好、牆體拆改完成,再付30%;磁磚貼完、櫥櫃裝好、硬裝收尾,再付30%;最後留足30%尾款,等到所有設備調試完畢、衛生徹底打掃乾淨、你拿著檢查表逐項打勾確認無誤(尤其是健康局檢查必查的油煙系統、冷庫溫度、三槽洗碗區),再痛快付清。尾款捏在手裡,工頭半夜都會爬起來給你修馬桶。
保險!保險!保險!說三遍都不夠。 你以為工人在你店裡摔斷腿是工頭的事?錯!如果承包商沒買足額「勞工保險」(Workers\Compensation) 和「責任險」(General Liability),律師第一個告的就是你這房產業主!簽合同前,必須讓承包商提供有效的保險憑證 (Certificate of Insurance, COI),仔細核對保單有效期、保額(至少百萬美元起跳)、並且確認保險公司將你列為「附加被保人」(Additional Insured)。這張紙,比風水大師的符還管用,能擋災。
材料規格?寫到懷疑人生就對了! 合同上寫「高級瓷磚」?等著瞧吧,工頭眼裡的「高級」和你想的可能差十條街。必須精確到品牌、系列、型號、顏色編號、尺寸,甚至每平方英尺單價!「不鏽鋼檯面」?寫明是304食品級、厚度18 gauge還是20 gauge?「商用級冰箱」?精確到品牌、型號、容積、能源效率等級。別怕麻煩,拿著這份清單去建材市場比價都行。更狠一點,在合同附錄裡貼上產品官網鏈接和截圖。完工時發現貨不對板?這就是你拒付尾款的鐵證。
完工日期?寫了也別全信,但懲罰條款得跟上。 餐館晚開業一天,租金人工全打水漂。合同裡寫的完工日,工頭十有八九會拖。怎麼辦?「延遲罰款」(Liquidated Damages) 條款是緊箍咒。白紙黑字寫明:每延誤一天,扣工程總價的0.5%(比如總價$10萬,一天罰$500)。這數字不是亂喊,要合理(諮詢律師),讓工頭肉痛,但又不會被法院認定為「懲罰性條款」而無效。看著牆上日曆一天天划掉,工頭搬磚的速度會快很多。
簽字前的最後一哆嗦:找個明白人看一眼! 別捨不得那幾百塊律師費。找個專攻商業地產或建築合同的律師,花一小時讓他過目。重點盯:付款條款、變更流程、保險要求、保修期(至少一年起跳)、終止合同的權利、管轄法律(選你餐館所在的州)。律師的眼睛毒,專抓那些模棱兩可、對你極其不利的「霸王條款」。這錢,比開業後請人通下水道值多了。
捏著那份最終簽好的合同走出律師樓,夕陽把招牌的影子拉得老長。這疊紙的重量,此刻才真正感受到——它托著你押上的身家,也框住了未來幾個月可能冒出來的一切牛鬼蛇神。餐飲是戰場,裝修合同就是你挖的第一道戰壕。挖得深一點,踩穩一點,開業那天的杯觥交錯,才真能品出點甜味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