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路過灣仔,聯合出版大廈總會讓我駐足。這棟建築不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,它承載著香港出版業的靈魂。記得第一次踏進大門,那股油墨香氣撲鼻而來,像老朋友在招手。出版業曾是香港的驕傲,從報紙到書籍,每一頁都寫著城市的脈動。大廈矗立在軒尼詩道旁,外觀簡約卻不失氣勢,玻璃幕牆反射著車水馬龍,彷彿在低語:這裡是故事的起點。
大廈的歷史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說起。那時香港出版業正起飛,聯合出版集團決定打造一個樞紐,凝聚行業力量。1987年落成時,它立刻成了地標。我翻過舊檔案,發現當年許多經典書籍都在這裡誕生——從金庸武俠到財經巨著,編輯們在辦公室裡熬夜校稿,字裡行間都是時代的烙印。如今走進大堂,牆上掛著泛黃的老照片,記錄著報業黃金歲月,那些黑白影像提醒著我們:出版不只為營利,更是文化的傳承。
辦公空間設計得很人性化。樓層分區清晰,中小型出版社租用單位,共享資源庫和會議室。我曾拜訪一家童書公司,創辦人邊泡茶邊聊:「這裡的氛圍激發靈感,窗外維港景緻,靈感來得特別快。」設施現代化,高速網路和智能系統是標配,但最打動人的是那股協作精神。出版業競爭激烈,卻在大廈裡形成生態圈——編輯、設計師、印刷商常聚在咖啡角交流,一個點子能催生暢銷書。租金雖不便宜,但增值服務像法律諮詢和數位轉型研討會,讓創業者少走彎路。
文化層面更值得細品。地下展廳定期辦書展,去年「香港文學回顧」特展,我擠在人群裡翻閱絕版詩集。三樓的聯合書店是寶藏,書架按主題蜿蜒,從本土歷史到國際思潮,店員總能推薦冷門好書。週末常有作家講座,聽過一位老編輯分享紙媒沒落後的轉型,他說:「出版是慢藝術,在大廈裡堅持,就是守護城市記憶。」這些活動不只吸引業內人,學生和遊客也來打卡,文化氣息在鋼骨間流動。
若你想探索,我建議挑工作日下午。避開人潮,先到書店淘本二手書,再到頂層觀景台。夕陽灑在銅鑼灣樓群時,整棟大廈像鍍了金。出版業在數位浪潮中掙扎,但這裡仍是燈塔——它教會我,真實的閱讀永遠需要紙張的溫度。
大廈的建築風格受哪些影響?聽說融合了中西元素,想聽更多細節。
去過書店!那本《香港報業史》絕版了,有人知道哪裡還能買到嗎?
辦公租金大概多少?朋友想租個小單位做獨立出版,求經驗分享。
文化活動通常怎麼報名?帶孩子參加過童書工作坊,他現在迷上寫故事了。
出版業式微,大廈如何維持活力?感覺它在轉型數位,有成功案例嗎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