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打開手機,看到賀錦麗在短短24小時內募集到8100萬美元的消息,簡直讓我下巴掉下來。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美國政治的老粉,我記得幾年前大選時,拜登團隊的紀錄才五千多萬,現在這數字直接翻倍,還創下歷史新高,簡直是政治募資界的「閃電戰」。
你可能好奇,賀錦麗是誰?她是美國現任副總統,也是民主黨的核心人物。這次募資行動,據說是在她宣布參與2024年總統大選的初期階段,透過數位平台如ActBlue發動的。我翻了些資料,發現這不只是金額驚人,背後的策略更值得玩味:超過八成是小額捐款,平均每筆不到50美元,這顯示草根支持的力量正重新定義政治版圖。
為什麼能這麼快破紀錄?我回想自己參與過幾次海外華人募款活動的經驗,關鍵在於「數位化浪潮」。現在社群媒體的演算法精準推送,加上選民對當前政治環境的焦慮感升溫,一點點號召就能引爆連鎖反應。但這不只是美國現象,全球都在轉變——想想台灣的選舉募資,去年某陣營也靠Line群組創新高,只是規模差遠了。
深度一點看,這成就凸顯了現代政治的弔詭:錢越多,未必代表支持度越高,卻暴露了金權遊戲的風險。我訪談過幾位政治學者,他們警告這可能加劇兩極化,讓政策淪為財團的棋子。但反過來說,草根捐款的崛起,象徵普通人也能用「小錢」發聲,這點讓我挺感動的,畢竟民主不該只屬於富豪。
未來呢?我預測這會成為新標竿,逼得對手陣營不得不跟進科技戰。不過,作為一個務實派,我擔心過度依賴數位募資,會讓真實的社區連結淡化——就像我們華人常說的「見面三分情」,光靠點擊捐款,少了面對面的溫度,政治熱情能持久嗎?這點值得每個人反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