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翻冰箱發現半隻冰鮮雞,忽然饞起廟街那鑊炭火雞煲。其實家裡小廚房也能復刻七分神韻,關鍵在於調味料的黃金比例和雞肉處理的巧勁。這道從大排檔演變而來的港式暖鍋,說穿了就是「先煎香,後燜煮」六字真諦。
雞件不必斬太小,約麻將牌尺寸最妥當。祕密在醃料順序:先以粗鹽揉捏雞皮兩分鐘,沖洗後用廚紙狠狠吸乾水份。這招能讓雞皮緊緻,後續煎炒時不易縮水。醃製時米酒要比生抽多兩湯匙,酒精揮發時能徹底帶走肉腥,餘下酒香卻不搶戲。
爆香料頭是風味骨架。老薑切硬幣厚度,蒜頭拍裂不切碎,乾蔥頭對半剖開——三樣用冷油小火煸,直到薑片邊緣蜷曲微焦。此時倒進雞塊轉大火,聽那滋啦聲響便是鑊氣的開場鑼。煎到雞皮金黃翻面,千萬別急著翻炒,待貼鍋面形成脆殼才挪動。
調味醬汁講究層次:海鮮醬打底甜味,柱侯醬提供醇厚感,再補半勺磨豉醬添鹹香。重點是冰糖得在醬料後下鍋,小火炒到糖粒融化起泡,醬汁才能巴牢雞塊。此時沿鍋邊嗆兩圈米酒,酒氣蒸騰時立刻蓋鍋燜五分鐘,讓雞肉在醬汁蒸浴裡吸味。
轉砂鍋是儀式感的精髓。燒熱砂鍋到滴水成煙,鋪幾片炸支竹墊底。連雞帶汁倒進去時,滾燙醬汁撞擊陶壁的嘶響,比米其林餐鈴更誘人。最後關頭淋半匙頭抽提鮮,撒青蔥段與辣椒圈,蓋鍋再燜三分鐘。開蓋那瞬間,熱氣裹著醬香直撲面門,連鄰居都會來敲門。
雞肉咬下要有輕微抵抗感,骨髓帶粉紅才是火候到位的鐵證。醬汁濃稠度要能掛住湯匙背,拌白飯或煮公仔麵都是絕配。若想升級豪華版,燜煮時埋幾粒花膠筒,膠質融入醬汁的光澤,堪比琉璃釉色。
說穿了,所謂家的味道,不過是用心對待每樣平凡食材。當砂鍋端上桌時滋滋作響的模樣,比任何米其林星星都耀眼。
照食譜煮完連挑食老公都添飯!不過冰糖手抖放多了點,最後補了半顆檸檬汁平衡,意外更清爽
請問冰鮮雞和溫體雞燜煮時間要調整嗎?昨天雞胸肉有點柴
素食者求問用猴頭菇替代的話,燜煮步驟需要改嗎?好想復刻這味道
在倫敦找不到柱侯醬,用味噌加花生醬替代居然有八成似!感謝分享黃金比例
步驟三的煎雞技巧太關鍵!以前都怕黏鍋不停翻動,原來要耐心等脆殼形成
求教剩餘醬汁怎麼再利用?今早拿來炒河粉香到不行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