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去年夏天,我在廣東鄉下閒逛時,意外發現路邊攤販賣著一籃籃金黃色的小果子。攤主熱情遞來一顆,咬下去那股酸甜交織的汁液,瞬間喚醒味蕾。他說這是當地人稱的「黃皮果」,不只解渴,還能養生。回家後,我翻遍古籍和現代研究,才驚覺這平凡果子藏著不為人知的寶藏。
黃皮果學名Clausena lansium,在華南、台灣常見,外皮光滑如柚,果肉晶瑩多汁。它不只是零嘴,從中醫角度看,性涼味甘酸,能入肺、胃經。老祖宗早用它來調理身子,現代科學也證實,果實富含維生素C、類黃酮和膳食纖維。這些成分不是虛的,我親身體驗過,常吃後感冒次數少了,皮膚也透亮起來。
健康益處多得驚人。抗氧化力超強,裡頭的類黃酮能中和自由基,減緩細胞老化。有陣子工作壓力大,我每天吃幾顆,感覺疲勞感消了大半。它還能助消化,果膠促進腸道蠕動,避免便秘困擾。記得有回吃太油膩,胃脹得難受,嚼兩顆黃皮果,半小時後就舒坦了。更妙的是降火功效,夏日炎熱時,它像天然降溫劑,清熱解毒。
食用方法靈活多變,不必拘泥。生吃最簡單,洗淨後連皮嚼,酸味重就沾點蜂蜜。我愛自製果醬:取一斤黃皮果去核搗碎,加冰糖慢熬至濃稠,冷藏後塗麵包,酸甜開胃。泡茶也棒,曬乾的果片加滾水,燜五分鐘,清香解膩。進階點,燉湯時丟幾顆,提鮮又養生。但切記,脾胃虛寒者別過量,一天五顆足矣。
黃皮果的魅力在於日常融入。市場上挑選時,選皮色鮮亮、無斑點的,放陰涼處保存。試試看,或許它會成為你生活的秘密武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