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剛登陸多倫多的第一個冬天,在Tim Hortons排隊時聽見兩位阿姨用粵語聊「GIC利息好過定存」,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這三個字母對加拿大華人的份量。後來在RBC開戶,理財經理推銷GIC時說「這比炒股安心」,我卻盯著密密麻麻的英文條款發懵——保本是真,但提前取出竟要倒貼錢?今天這篇就用我踩過的坑,幫你拆解這顆「加拿大理財定心丸」。
GIC本質是與銀行的保本契約。你把錢鎖在銀行指定期限,銀行承諾到期連本帶利歸還。最誘人之處在「本金保障」,即便金融危機再現,只要銀行不倒閉(加拿大五大行有CDIC保險),你的血汗錢就穩如泰山。2015年油價崩盤時,我同事炒股虧掉首付,我的三年期GIC卻穩拿2.8%收益,那一刻才懂華人長輩為何鍾情此物。
但別被「保本」二字催眠!在Scotia Bank買過兩年GIC後,我因急用想提前解約,竟被告知要扣三個月利息當罰金。原來GIC有「罰息期」潛規則——多數產品鎖定期內贖回需賠償銀行損失。更關鍵的是利率魔法:當你在RBC看到「5%高息GIC」,小字往往寫著「五年期複利」,換算年化實則4.5%左右。看懂這些把戲,才不會被數字幻術迷惑。
進階玩家必懂「階梯策略」。去年我把五萬加幣拆成五份:一份買一年期GIC(當時利率3.2%),一份兩年期(3.8%),依此類推。今年到期的一年期資金轉投五年期(現行4.9%),明年到期的兩年期再續五年。如此年年有資金解鎖,又能捕捉利率上升紅利,比傻傻全押五年期靈活得多。
移民最痛點在稅務!非稅務居民買GIC會被預扣25%利息稅。我幫父母操作時,銀行職員竟不知NR6表可申請減稅。切記:非居民填NR6表並按年報稅,稅率可降至15%;而TFSA帳戶內的GIC雖免稅,但非居民往TFSA存錢每月會被罰1%稅款——這條冷規矩連CRA熱線人員都說不清。
當下加息週期正是GIC黃金期。但別被五大行的「特惠利率」牽著走:網銀EQ Bank常高出0.5%,華人社區的信貸機構DUCA Credit Union近期五年期給到5.05%。不過高息伴隨風險,選擇CDIC承保機構(每家銀行保障上限10萬加幣)比貪圖0.1%利息更重要。我的錢包分佈在三家機構,既是分散風險,也是利率狩獵術。
非稅務居民用TFSA買GIC被罰過款!早看到這篇就好了,請問NR6表格怎麼遞交?
在TD做階梯式投資三年了,今年到期資金該續五年還是等明年降息?糾結中
求問:新移民語言不好,哪些網銀有中文GIC操作介面?
媽媽的養老金想買GIC,但五年太久怕臨時要用,一年期利率才3.7%好雞肋
博主提到信貸機構利率更高,像DUCA這種小機構真的安全嗎?CDIC保險包含他們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