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幫王太處理房貸續約,她突然盯著文件問:「咦,這個HELOC額度是什麼?銀行一直叫我開通,感覺像信用卡又像貸款⋯⋯」我才驚覺,原來這麼多華人業主手握百萬房產淨值,卻讓這筆「睡著的錢」在眼皮底下躺了十幾年。
HELOC(Home Equity Line of Credit)這串字母,說穿了就是「房屋淨值變現的活水管」。想像你房子市值100萬,房貸剩40萬,中間60萬差額就是淨值。HELOC就像銀行在這60萬裡給你裝了個水龍頭——需要時擰開取錢,不用時關上,只按實際取用金額算利息。
但這水龍頭不是誰都能裝。去年幫客戶陳先生申請時,銀行櫃員笑咪咪說「很簡單」,結果系統一查:他剛辭職轉做自雇,報稅單顯示收入驟降。最後硬是拖了三個月,補了兩年稅單和合約才過審。加拿大五大行審核HELOC的核心就三把尺:信用分至少680打底(我見過750分被拒的,因剛買新車背了車貸)、債務收入比不超40%(房貸+HELOC月供+其他負債總和÷月收入),最關鍵是房屋淨值≥20%——注意這是動態的!去年房價跌,李太太的HELOC額度直接被砍了15萬。
為什麼溫哥華老移民圈流行「房養房」?張叔的案例很典型:他用HELOC取出35萬加幣付第二套房首付,這筆錢的利息居然能抵稅!因為CRA規定:借款用於投資產生的利息可抵扣。但切記:若把HELOC的錢拿去買遊艇,利息一分不能抵。更現實的優勢是利率比信用卡低一半——現在Prime 6.95%,HELOC多是Prime+0.5%,而信用卡動輒19.99%。
不過去年央行暴力加息時,我客戶劉女士差點崩潰:她的HELOC餘額50萬,月利息從$1,450飆到$2,895。更揪心的是HELOC多數是浮動利率,銀行隨時能要求還款(雖然極少發生)。所以我的鐵律是:絕不用HELOC炒短線,裝修翻新這類增值開銷最穩妥,急病治療等救命錢也可動用,但千萬別借來填信用卡窟窿,那是滾雪球噩夢的開始。
真要說祕訣,我會盯兩件事:一是優先選可轉換式HELOC,像TD的FlexLine,隨時能把餘額轉成固定利率貸款鎖死風險;二是每年重估房產淨值,房價漲了就去要求調高額度,這招讓我在2017年多搶出28萬信用額度,後來翻新出租房全靠它。
看著王太最後簽下HELOC協議時鬆了口氣的樣子,想起十年前我剛登陸時也以為房貸還清就是終點。其實對華人來說,房子這塊沉甸甸的磚頭,撬對了槓桿就是活棋盤——關鍵是清楚擰開水龍頭後,流出來的是甘泉還是洪水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