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整理書房時翻出2009年的第一張T4報稅單,看著角落手寫的「RRSP$2000」字樣突然笑出聲。那年剛落地多倫多,在電器行打工時聽同事聊「買RRSP避稅」,以為是什麼神秘投資產品,硬擠出兩個月薪水存進去,結果連免稅額都沒用滿。十五年後的今天,當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問我「要不要用RRSP做延稅併購架構」時,才驚覺這東西貫穿了多少加拿大華人的財務生命線。
RRSP本質是政府和你簽的延稅契約:把現在要交稅的錢存進特定賬戶,政府暫時不徵稅,讓資金在免稅環境複利增長。關鍵在「暫時」二字——退休取出時才計入當年收入課稅。這招的精妙在於多數人退休後收入階層下降,稅率自然降低。去年幫客戶陳太做規劃,她55歲時年薪$12萬屬37%稅階,預計退休後組合收入$5萬,稅率只剩20.5%,裡外裡省下16.5%的稅差。
真正讓華人家庭心動的是額度計算的彈性。供款空間=上年收入×18% + 累積未用額度 養老金調整值。去年有位溫哥華客戶驚喜發現:他因疫情失業導致2020年收入銳減,但2023年創業成功後,竟能用2020年攢下的$2.3萬額度抵掉高達$8,600的稅款。更妙的是當年沒錢存?額度永不失效,我見過最傳奇的案例是移民三十年的老先生用1988年的$500額度抵了2023年的稅。
但別被「退休儲蓄」的名字騙了。這筆錢能在人生關鍵時刻提前支取:首次購房可透過HBP計劃提取$3.5萬(需分15年還回);全職讀書可用LLP計劃取$2萬分10年還。我經手過最聰明的操作是王先生用HBP取款付首付,五年後房產增值40萬,再用HELOC貸款還回RRSP,等於用稅務工具撬動了房產槓桿。
投資選項的陷阱往往藏在細節裡。去年幫客戶審查號稱「保本」的RRSP定存產品,發現提前解約要收5%罰金,實際年化收益竟輸給通脹。真正值得關注的是MER(管理費率),某隻熱門A類基金年收2.3%,意味著30年後將吃掉你43%的收益。現在我自己的RRSP組合裡,低費率ETF佔六成,藍籌股三成,剩下放流動性強的貨幣基金應急。
去年報稅季最痛心的案例:張女士超供$1,200以為小事,結果被CRA按月收1%罰金,兩年滾出$288的額外稅單。記住RRSP是馬拉松不是衝刺,與其某年狂存導致超供,不如設定每月自動轉賬$500。當你六十五歲坐在班夫小鎮的木屋露台,看著賬戶裡複利六十年的成果,會感謝當年沒貪圖那點退稅的自己。
(夜深敲完字發現窗飄雪了,突然想起初抵多倫多那個冬天,在士嘉堡圖書館查RRSP資料的下午。暖氣不足的閱覽室裡,台灣阿姨湊過來指著手冊說:「妹妹你看這條,以後買房用得著。」十五年後我幫她女兒做了HBP規劃,財務鏈接竟比楓葉更長久。)
求問HBP還款如果某年忘記會有什麼後果?去年買房取了3萬5現在開始慌了
新移民前兩年收入低是不是先別存?看文中提到額度能累積有點心動
文中的避稅案例太實用!不過想確認提前取款買房的部分需要什麼證明文件?
在考慮把RRSP轉去Robo-advisor管理 但看到手續費要收0.7%值不值得?
博主提到用HELOC還HBP的操作好燒腦 能不能專門寫篇講槓桿的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