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多倫多金融區的咖啡館裡,每次聽到鄰桌熱烈討論TD股票,總想起二十年前剛移民時,把第一份薪水莽撞砸進科技股的血淚史。那時以為投資就是賭方向,直到被市場連甩幾巴掌才頓悟:策略不是錦囊妙計,而是活命的氧氣面罩。
上個月幫溫哥華的侄女開股票賬戶,她盯著TD Ameritrade的界面問:「該從哪支開始買?」這問題像面鏡子,照見當年同樣茫然的自己。真正該問的不是標的,而是「我的錢準備好面對多少顛簸?」
老實說,所謂價值投資絕非死抱銀行股領股息。2016年原油崩盤時,我重倉的能源股ETF三個月腰斬,那時才看懂彼得林區說的「你知道的永遠比想像中少」。現在我的核心持股裡,仍有當年咬牙沒賣的Suncor,如今股息再投資的複利竟占總收益四成。
新手最該警惕的,是社交媒體上閃著金光的「暴富攻略」。去年GameStop狂潮時,認識的餐館老闆抵押房子跟風,結果在329美元山頂套牢。當他說「反正當長期投資」時,眼底的恐慌根本藏不住。真正的策略從不在計算報酬率,而在測量自己夜裡能安睡幾小時。
最近幫退休教師調整組合,發現她十年來機械式定投TD Canadian Index Fund,期間經歷三次股災竟還年化賺7%。這印證了約翰柏格的忠告:當你發現自己對著K線圖喃喃自語,該做的不是換股,是換杯咖啡清醒。
我的書桌玻璃墊下壓著張發黃的便條,寫著2008年雷曼破產當天買進TD的成交單。當時股價從$70摔到$45,銀行大廳擠滿贖回基金的人潮。但你知道嗎?光是死抱這檔「無聊」的銀行股,十五年光股息就收回本金兩倍。
策略的本質是認清自己是誰。像我只敢拿3%資金玩AI概念股,但退休帳戶裡永遠有加拿大五大行的位置。這不是保守,是明白凌晨三點被噩夢驚醒時,能翻身繼續睡的奢侈比報酬率珍貴百倍。
股息再投資真的差這麼多嗎?我每月領完股息就花掉了
請問定投指數基金該選加拿大還是美國的?朋友說加股漲太慢
被套在AI股好焦慮,該認賠轉到銀行股嗎?
怎麼判斷自己風險承受度?測驗說我是積極型但大跌時手都在抖
能分享新手適合的觀察清單嗎?想先模擬操作三個月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