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在溫哥華的雨聲裡翻看舊筆記,發現十年前用打工存的第一筆錢買TD股票時,手寫的財務目標清單。墨跡暈開的「每月存$300加幣」旁,還黏著當年Tim Hortons的咖啡漬。現在想來,那杯$1.99的雙倍雙糖竟是我投資路上的起點。
加國股市最磨人的是溫水煮青蛙。你看TD股價五年漲幅不到30%,遠輸科技股。但當我拆解2019年暴雪封城那季的財報:網銀使用率暴增47%,財富管理佣金反升12%。隔天立刻加倉,後來這筆佔了我買房頭期款的15%。
真正改變我的是發現「雪鏟指數」。每年初雪後衝進Home Depot搶購雪鏟的加拿大人,隔季往往更願意開設TFSA帳戶。這種藏在生活縫隙裡的經濟信號,比華爾街分析師報告更早預告了2023年Q1的財管業務成長。
我的倉位總留著10%給「楓糖策略」。當TD跌破$80加幣關口時,分三批買進:首批在PE值跌至9.5時進場,次批等股息率衝破4.8%,末批押在央行暗示暫停升息前。去年靠這方法在78.2元撿到便宜貨,現在光股息就覆蓋每月車貸。
新手最該撕掉的迷思是「銀行股穩賺」。2016年油價崩盤時,TD阿省房貸違約率飆升讓股價單日跌4.3%。當時我守著技術線圖的支撐位,卻忘了查證油砂區分行占比。現在書架最顯眼處貼著警示條:「買銀行股前,先查各省經濟體檢報告」。
最近把兒子的RESP教育基金也轉進TD組合。配置很簡單:60%核心持股吃股息,30%做covered call期權賺權利金,剩下10%留著等恐慌性拋售。上個月用期權收益帶他去班夫看冰原,小子指著冰川說:「原來股票會融化再重生啊。」
(操作要點見配圖:我的股息再投資曲線 vs 多倫多房價指數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