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搬來加拿大的時候,我連銀行帳戶都搞不清楚,薪水一到手就花光。十年過去了,從月光族到現在能穩穩投資,靠的不是天賦,而是摔過跤後磨出來的實用方法。理財這條路,起點往往最迷茫,但踏出第一步,後面就順了。
儲蓄不是死命摳錢,而是讓錢自動為你工作。記得第一份工作薪水微薄,我強迫自己每月先轉10%到另一個帳戶,當作「看不見的錢」。聽起來老套,但累積六個月後,竟成了一筆小額緊急基金。有次車子拋錨,沒這筆錢就得借貸。關鍵在設定自動轉帳,發薪日當天就執行,避開誘惑。加拿大的高稅制和生活成本,更突顯儲蓄的迫切——你總不想退休後還得打工吧?
投資入門別被術語嚇倒。我初學時犯了大錯:跟風買科技股,結果泡沫一破,賠掉半年儲蓄。後來才懂,分散風險是鐵律。從低門檻的ETF開始,像加拿大的Vanguard VFV,追蹤標普500指數,每月定投幾百加幣,長期複利滾起來很可觀。別小看這「烏龜策略」,比起天天盯盤,它更適合普通人。工具如Wealthsimple或Questrade,操作直覺,手續費也低。
秘笈藏在細節裡。稅務優化就是其一:善用TFSA(免稅儲蓄帳戶)和RRSP(退休儲蓄計畫)。我早年忽略RRSP的抵稅功能,白白多繳稅。現在每年優先存滿TFSA額度,增值完全免稅,等於政府幫你加薪。另一個坑是情緒陷阱——市場波動時,我總忍不住賣出,結果錯過反彈。設好自動投資後,直接刪除App,眼不見為淨。
理財終究是場馬拉松。起步慢沒關係,重點是持續行動。我現在仍每月檢視預算,用Excel簡單記帳,發現外食花太多就調整。記住,錢是工具,不是目標。掌控它,才能活出自由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