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哥華雨季的午後,咖啡廳落地窗凝著水珠。鄰桌一對中年夫婦壓低嗓音爭執著:「堂哥在台灣的廠房被侄子敗光,現在連祖產都抵押了⋯⋯早該設信託的。」我摩挲著杯耳苦笑——十年前父親驟逝時,我也曾在遺產律師事務所裡,被「可撤銷」「不可撤銷」「受益權」這些術語淹沒得窒息。如今幫客戶梳理信託架構時,總想起那個在文件海裡載浮載沉的自己。
信託不是富豪專利。去年幫溫西一對教師夫妻設立教育信託,他們握著三份基金報表眼神發亮:「原來每月$500定期投入,等女兒十八歲真能攢出常春藤首年學費!」當見證人簽字那刻,楓糖漿色的夕光照在特殊需求條款上——若孩子想間隔年去京都學陶藝,信託照樣能支付窯爐租金。這種精準的溫柔,是冷冰冰的遺囑永遠給不了的。
跨國資產最怕稅務幽靈。張太的案例至今讓我背脊發涼:她在香港的保險箱被繼母撬開時,多倫多的自住房正因海外資產申報疏失遭查稅。後來我們用「加拿大居民委託人+開曼保護信託」重組架構,關鍵在於那條「受益權凍結條款」——既符合《魁北克民法典》對強制繼承份的規定,又讓她在台北經營的畫廊免於香港《財產繼承條例》追討。信託像瑞士軍刀,要選對刀刃才能剖開複雜的遺產亂結。
最痛徹的教訓來自2019年。溫哥華島海鮮供應商陳老闆癌末時,把家族信託設立拖到化療最後階段。當公證人推著點滴架進病房時,他顫抖的簽字被BC省《遺囑與繼承法》判定為「缺乏行為能力」。兩個兒子為冷凍倉庫股權撕破臉時,信託契約還鎖在律師樓保險箱裡發燙。資產傳承這回事,永遠要趁著陽光燦爛時修屋頂。
最近幫矽谷返加的科技新貴設計「動態受益條款」,在ChatGPT草擬的版本裡埋了顆彩蛋:當區塊鏈錢包累積達50枚比特幣,自動觸發溫哥華美術館NFT展廳的冠名基金。看著他三歲女兒用蠟筆在條款附頁畫彩虹,忽然想起父親遺物裡那本泛黃的《莊子》——「薪盡火傳」四個毛筆字,現在想來竟是最古老的信託哲學。
看完背脊發涼我媽在廣州三棟收租樓一直沒處理,所以是要找加拿大律師還是香港律師設信託?
動態受益條款那個案例好戳人!請問藝術類非現金資產怎麼放進信託?我爺爺留了七十幾幅水墨畫
求問博主:夫妻聯名帳戶在BC省算半個信託嗎?去年喪偶差點被CRA凍結帳戶的過來人血淚問
特殊需求信託那段看哭了。弟弟自閉症,爸媽總擔心他們走後沒人顧,明天就約律師諮詢!
在愛民頓開餐館的小老闆哭暈信託年費$3000起跳?還以為是富豪專利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