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個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幾年的華人,我經常被朋友問起保險相關的英文術語問題。記得剛移民時,我去銀行辦人壽保險,經紀拿出一份文件,上面寫著「participating insurance」,我當場傻眼,腦海裡閃過各種猜測:這是參與什麼活動的保險嗎?後來才搞懂,原來就是我們華人圈常說的「分紅保險」。這種誤解差點讓我簽錯約,多虧當時多問了一句,才沒掉進坑裡。保險術語的翻譯,不只是字面意思,還牽涉到背後的金融邏輯和文化差異,一個小錯誤可能讓你損失大把鈔票。
分紅保險的核心在於「participating」這個詞,它直譯是「參與的」,但在保險業界,專指投保人能分享保險公司利潤的保單類型。英文全稱是「participating whole life insurance」,中文就叫「分紅終身壽險」。這裡的「分紅」對應「dividend」,不是我們日常想的公司分紅,而是保險公司根據營運盈餘定期發放的現金或增值收益。很多新移民容易混淆,以為是額外獎勵,其實它會影響保單的現金價值(cash value)。現金價值這個術語,英文是「cash surrender value」,字面意思是「退保現金價值」,強調你中途解約時能拿回的金額,但中文簡化成「現金價值」,少了「退保」的警示,容易讓人誤以為隨時可提領,結果一退保才發現扣掉費用後所剩無幾。
另一個關鍵術語是「premium」,中文翻成「保費」,看似簡單,但實務上分好多層次。比如「level premium」是「平準保費」,指保費固定不變;「flexible premium」則是「彈性保費」,允許你調整繳費金額。我見過有人把「premium payment」誤譯成「高級付款」,鬧出笑話。還有「death benefit」,中文是「死亡給付」,聽起來冷冰冰的,但它涵蓋了身故賠償的金額,有時會附加「accelerated death benefit」,譯成「提前死亡給付」,指被保人罹患絕症時可提前領取部分賠償。這些術語的差異,在跨國保單中特別重要,例如加拿大和美國的用詞稍有不同,美國常用「par policy」代指分紅保險,而加拿大文件則明確寫「participating」。
為什麼要花心思搞懂這些?因為保險不是買菜,一紙合約綁定幾十年。分紅保險的「dividend」不是保證收益,它取決於保險公司的投資表現,英文原意強調「participation in profits」,中文卻淡化「參與風險」。我遇過朋友以為紅利穩賺不賠,結果市場波動時收益大減,才驚覺合約小字寫著「non-guaranteed dividend」。更深的層面是文化適應:在英語環境,保險經紀可能快速帶過術語,華人社群常靠直譯APP,結果漏掉關鍵細節。建議大家簽約前,找專業翻譯或顧問核對,或自己啃點基礎教材,像加拿大保險協會的免費資源就挺實用。畢竟,知識就是防坑的盾牌。
回頭想想,這些年從術語小白到能幫朋友解讀保單,過程像爬一座小山。語言障礙總在細節裡埋雷,但只要你願意多問多學,就能避開陷阱。保險的本質是保障,不是賭博,搞懂英文術語,等於給自己多一層保護網。
謝謝分享!我剛移民加拿大,正考慮買分紅保險,請問dividend的計算方式會因公司不同而差異很大嗎?有沒有推薦比較透明的保險公司?
在台灣我們叫「分紅保單」,但術語好像跟加拿大不太一樣,例如現金價值這裡強調退保影響,台灣文件很少提這個,是法規差異嗎?
文章超實用!我買了分紅保險幾年,紅利一直很少,經紀說正常,但看了你的解析有點擔心,該怎麼查證是不是被坑了?
能不能多講講flexible premium的實例?我英文不好,怕簽約時聽不懂經紀解釋,有沒有簡單的自學方法?
作為新手媽媽,想為孩子規劃保險,分紅保險適合當教育基金嗎?還是該選其他類型?求建議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