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多年的華人,每次幫朋友或親戚處理房貸申請,總會被問同一個問題:點樣先可以搵到最抵嘅利率?記得去年秋天,我陪表弟去銀行簽約,佢原本鎖定咗一間大銀行嘅5.25%固定利率,結果經紀人臨時推薦另一間信用合作社,居然低到4.89%,單係頭一年就慳咗成三千加幣。呢啲經歷讓我深深體會,利率唔係死數字,而係一場需要策略嘅遊戲。最新數據顯示,2024年加拿大央行基準利率維持喺5%,但各銀行嘅房貸利率波動好大,固定利率平均落喺4.8%到5.5%之間,浮動利率就徘徊喺4.5%左右。市場競爭激烈,好多小型銀行同線上平台如EQ Bank或Tangerine,靠低價搶客,但陷阱亦唔少。
真正比較利率,唔係單睇廣告上嘅數字咁簡單。首先,要分清固定同浮動嘅風險。固定利率穩陣啲,適合怕波動嘅人,尤其而家經濟前景模糊,通脹壓力未減,鎖定兩到五年期可能更安心。但浮動利率表面平啲,萬一央行再加息,每月還款額隨時飆升,試過有朋友頭幾個月慳咗錢,之後後悔莫及。其次,銀行間差異好大,五大行像RBC或Scotiabank,固定利率通常企硬喺5%以上,但信用合作社如Vancity或Meridian,因為唔使追求股東利潤,往往低到4.7%,仲免收唔少手續費。記住,總成本要計埋隱藏開支,好似申請費、提前還款罰款(可能高達幾個月利息),或者綁約期限。
點樣實際操作去揀最低利率?我嘅心得係:從自身條件出發。信用分數係關鍵,如果高過720分,銀行會當你係優質客戶,自動減息0.25%以上;首付比例亦影響大,放多過20%,避開按揭保險費,利率自然低啲。另外,貨比三家唔可以懶,我習慣先用Ratehub或RateSupermarket呢類網站掃描初步報價,再搵獨立房貸經紀人幫手。經紀人通常有內部渠道,能談到額外折扣,記得去年幫客戶時,經紀人靠關係將TD嘅利率從5.1%壓到4.95%。最後,考慮靈活性,比如選可轉換嘅浮動產品,經濟好轉時轉固定,避免損失。
深入一層睇,利率背後反映宏觀經濟同個人風險。加拿大房市受全球影響,聯儲局政策或油價波動都會推高本地利率。個人層面,唔好忽略還款能力測試,銀行計算債務收入比時,如果超標,利率可能被加碼。經驗話我知,最低利率未必係最啱你,要平衡風險同回報。舉個例,如果你計劃五年內換房,選短鎖定期嘅浮動利率,慳到嘅錢夠你投資其他地方;反之,想長住就揀固定保障。總之,做足功課係王道,唔好急於簽約。
買房係人生大事,選對利率唔單止慳錢,更係一種財務智慧。每次幫人搞掂一單,見到佢哋鬆一口氣嘅笑容,就諗起自己當初嘅掙扎。市場日日變,保持警惕,總會搵到最優解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