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剛來加拿大那會兒,朋友老張就在咖啡廳跟我聊退休的事,他那時才五十出頭,就已經開始焦慮了。他說:「在老家習慣了六十歲就退,但這邊規矩不一樣,搞不懂啥時能領錢。」這讓我意識到,好多移民朋友都卡在這個坎上,尤其是我們華人,文化背景不同,規劃起來更費心思。今天就以我這些年在溫哥華打拼的經驗,聊聊加拿大的退休年齡規定和實用規劃,希望能幫大家少走彎路。
加拿大退休年齡其實挺彈性的,不像有些國家硬性規定六十五歲就必須退。關鍵在兩個主要福利:CPP(加拿大養老金計劃)和OAS(老年保障金)。CPP可以從六十歲就開始領,但領得越早,金額越少;如果撐到七十歲才申請,每個月能多拿不少。舉個例子,我鄰居陳太,她六十二歲時因健康問題提前退休,CPP每月只拿八百加幣左右,但另一位朋友等到六十七歲,現在每月快一千五了。OAS則是六十五歲自動啟動,但收入太高會被收回一部分,這點很多高薪專業人士常忽略。另外,別忘了RRSP和TFSA這些個人儲蓄工具,早點規劃能讓退休金翻倍。
財務規劃上,我自己的教訓是:別光靠政府福利。剛工作時,我總覺得CPP夠用了,結果四十歲才驚覺通膨太兇,趕緊補救。建議大家分三塊來做:儲蓄、投資和預算。儲蓄要趁早,每月固定存收入的10%-15%到RRSP,能抵稅又增值;投資別太保守,像我現在配點ETF和藍籌股,長期下來收益不錯;預算則得現實點,退休後開銷可能比想像中大,尤其醫療和住房。我算過,在溫哥華,單身老人每月至少得準備三千加幣才夠舒適,這還不包括突發開支。
健康和精神生活才是退休的隱形財富。加拿大醫療雖免費,但預約排隊久,小病拖成大病就慘了。我岳父就是例子,退休後沒定期檢查,結果心臟出問題。所以,我現在強迫自己每週運動三次,社區中心有免費老人瑜伽班,還能交朋友。精神上,華人容易悶在家,不如培養點愛好,像園藝或志工活動。上回參加華埠的書法班,認識一堆同鄉,大家聊聊移民故事,壓力都散了。對了,旅行也別省,趁體力好時多走走,我用Aeroplan點數換機票,省了不少錢。
最後給華人同胞的真心話:退休不是終點,是第二人生的起跑線。我們文化裡總覺得要為兒女拼到底,但在加拿大,學會為自己活更重要。早點和子女溝通財務獨立,避免依賴衝突。我見過太多家庭為錢鬧翻,不值啊。規劃時找專業顧問聊聊,很多銀行有中文服務,別怕開口。記住,慢慢來,每一步都算數。
請問如果提前在60歲退休,CPP金額少很多,會不會影響生活品質?有實例分享嗎?
在加拿大退休後,醫療保險要怎麼補強?聽說OHIP不包牙科和眼鏡,有推薦的計畫嗎?
作為新移民,RRSP和TFSA哪個更適合優先投入?我收入不高,怕存不夠。
退休後想搬去小鎮省錢,但華人少會孤單,怎麼平衡生活和社交?
分享你的退休旅行經驗吧!最推薦哪個省分適合老人慢遊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