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的溫哥華飄著雨,書房檯燈下壓著幾張基金對賬單。十年前剛移民時,我也盯著銀行櫃檯遞來的基金宣傳單發愣:「這些數字組合究竟是什麼魔法?」如今指腹摩挲著紙張邊緣,突然想起當年理專那句意味深長的話:「買基金不是買產品,是買背後的操盤手人生。」
基金本質像極了溫哥華常見的社區農場。你把種子(資金)交給信賴的農夫(基金經理),他混合數百種作物(股票債券)在溫室(投資組合)裡培育。颳風時番茄受損,但底層的馬鈴薯仍穩健生長。當你領回收成時,早已分不清籃子裡的蔬果來自哪塊土地,卻實實在在握著整季的豐饒。
真正讓我頓悟的是2015年油價崩盤。手裡能源基金暴跌那夜,翻出塵封的公開說明書才驚覺——那些管理費、保管費、分銷費,早像楓糖漿般層層滲透進淨值裡。原來基金公司雨天收傘時,照樣能從投資人的血汗裡榨出甜頭。自此學會用放大鏡檢視「內含費用率」,那數字比明星經理人的學歷光環真實百倍。
去年幫鄰居陳太處理遺產時更震撼。她持有三十年的全球平衡基金,帳面盈利豐厚,換算年化報酬竟輸給定期存款。通膨像隱形賊默默啃噬成果,而頻繁申贖的手續費痕跡在對帳單上織成蛛網。原來時間從來不是必然的朋友,得在複利引擎裡持續添夠柴火才行。
現在走進銀行理財區,總想起阿爾伯塔的牛仔訓馬術。那些穿著西裝的銷售員揮舞著過往績效圖表,活像揮舞套索的牛仔。但真正的好騎手知道,與其追逐去年賽馬冠軍,不如檢查馬鞍是否紮實。我的書桌玻璃墊下壓著張便條,寫著2008年金融海嘯時,全市場恐慌性贖回那週,某支冷門基建基金卻逆勢買入輸油管公司的紀錄。
最近教女兒理財時畫了張簡圖:把每月儲蓄分成三份。第一份換成指數基金當地基,第二份撒進主題基金試水溫,第三份鎖進抽屜等寒冬。當她問起何時該賣,我只把祖父的懷錶放她手心:「等裡面齒輪轉過三次景氣循環,你再聽聽自己的心跳頻率。」
請問加拿大TFSA和RRSP帳戶買基金有什麼實質差異?免稅額度會影響複利效果嗎?
定時定額扣款遇到股災該停扣嗎?去年市場大跌我暫停扣款三個月,現在後悔到睡不著
作者提到內含費用率很重要,但怎麼查加拿大基金的MER才準確?官網數字好像會藏貓膩
求分享真實教訓!五年前買過AI主題基金漲200%沒賣,現在倒賠30%該認賠嗎?
新手直接買指數基金還是找經理人?朋友說指數型太無聊賺得慢,但主動基金費用吃掉我好多利潤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