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落地紐約那年,站在曼哈頓租的公寓窗前看樓下車流,腦子裡轉的都是買房的念頭。十年過去,幫過不少新移民朋友辦貸款,自己也經歷過兩次房貸一次商業貸,這條路踩過的坑、繞過的彎,夠寫本生存手冊了。美國貸款這潭水深得很,今天掏心窩子跟你們嘮點乾貨。
信用分數這東西,絕對是北美生活的命門。去年幫溫哥華過來的張太辦貸款,她以為加拿大750分的信用記錄能通用,結果美國系統裡一片空白。在美國,FICO分數就是你的金融身份證。680分是道生死線——低於這個數,大銀行連眼皮都懶得抬。想衝優惠利率?至少得720分打底。這分數怎麼養?別小看那張超市聯名卡,按時還水電費比你想像中重要,更別讓信用卡餘額超過30%這條紅線。
收入證明這關,華人最容易栽跟頭。餐館老闆王哥拿著一抽屜現金流水單找銀行,客戶經理直接搖頭。在美國,能追蹤的錢才叫收入。W-2雇員最省心,1099表格的自雇人士得準備兩年稅單,現金工?基本等於不存在。去年幫矽谷工程師小林辦貸,他以為20萬年薪穩了,結果銀行把他每月$1500的學貸還款算進去,負債收入比直接爆表。記住,車貸、學貸、最低信用卡還款額全算你的負債。
頭期款這塊學問更大。去年有對小夫妻看中舊金山老宅,20%頭期剛湊齊,突然發現還得預留評估費、產權保險、預繳稅,差點缺口兩萬刀。現在常規貸款最低3.5%頭期也能做,但得付高額按揭保險(PMI)。最坑是親友贈款,我見過阿姨從香港匯頭期款,沒提前報備資金來源,整個貸款流程卡死。記住,銀行最愛看你賬戶裡慢慢攢起來的錢。
申請流程像闖關遊戲。去年幫李小姐做預審批,她以為就是走過場,結果查出十年前醫療賬單沒清,信用分直降50。預審批信有效期就60-90天,過期得重查信用。最磨人的是文件拉鋸戰——上周剛交完稅單,這周又要你解釋某筆$3000存款來源。有個訣竅:把所有工資單、稅單、銀行流水掃描存雲端,隨時能調取。鎖定利率像賭博,我見過有人貪心等降息,結果聯儲局突然加息,月供多掏$200。
去年最戲劇性的是陳老闆的餐館貸款。商業貸款要六個月銀行流水,他第三個月有筆兩萬現金存款,解釋不清被拒。後來發現是婚宴定金,補了婚慶合同才過關。這種事在美國貸款路上太常見——銀行不近人情,但規則寫得明明白白。
現在每幫新移民朋友看預審批信,總想起自己當年被拒時,坐在皇后區咖啡館盯著拒絕信發呆的下午。那些數字遊戲背後的邏輯,說穿了就是讓銀行相信:你是台穩定吐鈔票的機器。把信用當黃金供著,收入做得滴水不漏,頭期款乾乾淨淨,剩下的,就是和文書打持久戰的耐心了。
醫療賬單影響信用分這個太真實!三年前有張$98的急診賬單寄到舊地址沒收到,今年辦車貸才發現信用報告有記錄,吐血
非公民身份申請貸款是不是更難?拿H1B簽證的話需要額外準備什麼文件嗎?
求問學生黨怎麼開始養信用分?除了secured credit card還有別的方法嗎?
最近利率飆升是不是該再等等?鎖定利率後如果市場降息還能改嗎?
坐標西雅圖,剛被拒貸說DTI超標,但明明月收入夠還款啊?銀行到底怎麼算的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