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落地多倫多那會兒,發現身邊老移民都在聊特斯拉和蘋果的股票,才意識到在加拿大玩美股原來是華人圈的熱門運動。但當我真正想開戶時,面對券商選擇、跨境稅務這些問題,足足卡關兩週才摸清門道。這條路說難不難,關鍵在於避開那些隱形坑。
開戶第一步得挑對戰場。加拿大本土券商像Questrade確實能買美股,但手續費咬得肉痛。我最後選了兩條腿走路:用TD Direct Investing處理加幣資產,再開美國券商IBKR專攻美股。記得帶齊SIN工卡、駕照和地址證明,線上申請時連水電帳單都要拍得清清楚楚,否則光地址驗證就能耗掉五天。
資金過境是場暗戰。很多新手直接刷信用卡換匯,被3%手續費啃掉半手蘋果股票。我的秘訣是用Wise(以前叫TransferWise)這類低匯損管道,先把加幣換成美金再匯入券商。第一次操作時貪快用銀行電匯,結果被收$45手續費,夠買三杯Tim Hortons了。
平台用下來,IBKR像瑞士軍刀般全能但介面冰冷,特別適合愛折騰期權的老手。想省心的話,Wealthsimple Trade的零佣金真香,不過凌晨三點搶NVIDIA財報時,手機APP卡頓到想摔機。最近試用National Bank的Direct Brokerage,加東時間晚上十點還能閃電成交,適合夜貓族。
最容易被忽略的是稅務地雷。去年沒填W-8BEN表格,30%股息稅扣得我心滴血。會計師朋友點醒我:RRSP帳戶買美股能避稅,但TFSA裡的股息照樣要被美國稅務局抽成。現在我每季都盯著IRS官網更新稅務協定,比追劇還勤快。
玩三年美股最大感悟:別被「免佣金」迷了眼。某平台宣傳零手續費,暗地裡卻拉大買賣價差吃差價。有次掛單特斯拉,市價明明$220,成交卻跳$221.5。現在下單前必開Level 2行情,那幾塊錢差價夠給兒子買樂高了。
真要給建議,先拿五百刀練手。去年教會新移民老陳用IBKR模擬倉,他模擬三個月才敢實戰,現在靠蘋果股息夠付車險。記住,在雪國炒美股就像冰釣,耐性比蠻力重要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