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十年前,我在多倫多的金融區工作,那時市場一片狂熱,人人都在追漲科技股。有天下午,和一位老交易員喝咖啡,他低聲說:「泡沫快爆了。」當時我不以為然,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,才親眼見證那些「大空頭」如何逆勢賺翻天。他們不是賭徒,而是嗅到腐敗的獵人。這經歷讓我明白,做空不只是一種策略,更是一場心理戰。
什麼是做空?簡單說,就像你向朋友借了一本書,立刻賣掉,等價格暴跌後再買回還他,中間的差價就是利潤。但現實中,這本書換成了股票、債券,甚至加密貨幣。關鍵在於「借」:你得找到券商或平台願意出借資產,並支付利息。風險呢?如果價格不跌反漲,你的損失可能無限放大。記得2015年,我試著做空一家過度槓桿的地產公司,結果市場突然反彈,差點賠光積蓄。教訓深刻:做空不是預測,而是證據導向的藝術。
識別機會的實戰指南,得從基本面下手。別只看股價圖表,要挖深公司財報——負債比率過高、現金流枯竭,或管理層醜聞頻傳,都是警訊。例如,2020年疫情初期,我鎖定幾家航空股,分析它們的債務堆積如山,而旅遊需求驟降。果不其然,股價腰斬。但光靠數據不夠,市場情緒才是催化劑。多倫多交易所常有「羊群效應」,當散戶狂熱追高時,就是潛伏的訊號。實戰中,我習慣用期權做掩護:買入看跌期權,限制最大損失,同時放大收益。這招在波動市場中救過我無數次。
深度來看,做空背後的道德爭議從未停歇。有人罵它是「落井下石」,但換個角度,它揭露企業弊端,促進市場健康。回想2008年,那些空頭早警告次貸風險,卻被主流嗤笑。結果呢?他們成了糾錯機制。當然,濫用做空會惡化恐慌,就像某些對沖基金惡意散播謠言。關鍵在動機:是為正義揭弊,還是純粹貪婪?這行待久了,我學會自省:每次下單前,問自己是否基於事實,而非投機。
實戰中,風險管理是命脈。永遠設定自動止損點——比如股價反彈10%就出場。資金分配也別貪心,我從不押注超過總資產的5%。新手常犯的錯是「過度自信」,以為能預測黑天鵝事件。真相是,市場永遠有未知。練習小額試水,累積經驗值。加拿大市場相對穩健,但全球連動下,多倫多股指的波動也能讓你學到寶貴一課。
做空新手該從哪種資產開始練習?怕一不小心就爆倉。
這篇寫得太真實了!我在2022年做空Meta,結果被軋空,悔不當初啊。
做空真的道德嗎?感覺像在賺別人的苦難錢,尤其經濟衰退時。
有推薦的書籍或課程嗎?想深入學技術分析,避開AI推薦的那些垃圾資源。
分享個經驗:去年做空加幣對美元,靠利率差賺了一筆,但匯率風險超乎想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