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幫朋友看房貸方案,銀行經理遞來密密麻麻的利率表,朋友突然轉頭問我:「年息到底怎麼換算成每月要付的錢?」這才發現很多人對利息計算一知半解。其實掌握幾個核心概念,自己拿手機就能算得明明白白。
年息的本質是時間價值遊戲。想像你把$10,000借給銀行一年,年息3%意味著年底能拿到$300利息。但現實中更常見的是分期償還,這時就要拆解「年利率」到「月利率」。記住這個魔法公式:月利率=年利率÷12。若信用卡年息18%,每月實際滾動的利率就是1.5%,這數字遠比表面看起來兇猛。
單利與複利是兩套完全不同的算法。買國債通常用單利:$100,000投資三年期債券,年息2%,到期直接拿$106,000。但信用卡欠款是複利煉獄:欠$50,000按18%年息計算,若只繳最低還款額,五年後債務會膨脹到$78,000,這就是每月利滾利的殺傷力。
實戰中教你三招速算技巧:第一,用「72法則」估算翻倍時間。年息6%的投資約需72÷6=12年本金翻倍;第二,貸款月供心算術。每借$100,000,年息3%分20年還,月供約$550;第三,警惕「分期0利率」陷阱。號稱12期免息的手機分期,若收$200手續費,換算成年息其實超過8%。
去年幫表弟檢視學貸時就遇到經典案例:他以為年息4.5%很溫和,但採用「等額本息」還款時,前兩年70%還款都在付利息。後來改用「等額本金」方式,雖然初期月供較高,總利息竟省下$11,000。關鍵在於還款結構的魔鬼細節。
現在每當看到金融產品,我會先撕開包裝看三點:實際年化利率(APR)、計息週期、有無隱藏費用。就像最近熱推的某儲蓄險,號稱年報酬5%,細看條款才發現前三年解約要扣15%手續費。記住,所有沒換算成年息的數字遊戲,都可能藏著鈔票蒸發的魔法。
房貸選20年等額本金還是30年等額本息?目前利率3.8%很糾結
請教信用卡循環利息具體怎麼滾?上個月欠5萬只還了最低2000元
看到定存廣告寫「半年付息」年利率2.6%,這樣比一年付息2.65%划算嗎?
文章提到72法則超實用!但通膨率3%時是不是也要用這公式計算貨幣貶值速度?
學生貸款重組計劃的實際年息怎麼算?政府網站寫的利率感覺和最終還款額對不上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