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翻著客戶被拒的貸款文件,咖啡涼了半截。落地窗映著多倫多金融區的燈火,想起七年前自己買第一套投資房時,銀行經理那句「信用分數差兩分,再等半年」的冰冷通知。這些年摸爬滾打,從被拒到幫客戶拿下千萬融資,這條路踩過的坑比Yonge街的磚還密。
上週幫溫哥華一對夫妻重組債務結構,硬是把被兩家銀行打回的申請,用「非註冊帳戶槓桿」破局。經理來電批貸時,太太在電話那頭哭了——他們看中的學區房差點被現金買家截胡。在加拿大玩投資貸款,光懂5C原則早不夠用了,得把規則揉碎了再拼出新花樣。
前期準備像調琴弦,緊一分斷鬆一分啞。信用分680是道檻?去年幫新移民客戶用「擔保信用卡+手機帳單疊加」三個月衝上720。收入證明別死盯T4,那些藏在合約裡的bonus、分紅流水,得用螢光筆標在文件堆裡。首付款來源證明更考驗敘事能力,從海外匯款到贈與聲明,每筆錢都要有「出生證明」。
走進申請戰場那刻,預批信只是入場券。見過太多人拿著預批歡天喜地,卻在最終審批摔進估值陷阱。去年密西沙加某鎮屋,銀行估價比買價低9萬,緊急啟動B計畫:把裝修報價單塞進文件,證明翻新後價值能跳漲15%。利率鎖定更是心理戰,去年初眼看加息潮要來,果斷給客戶選了「90天鎖定+免費延一次」的條款,三個月後利率飆升0.75%,省下四萬利息。
魔鬼都在條款細節裡。某客戶的商業貸款合約第37頁藏著「每年強制審計」條款,光這項隱形成本就值八千加幣。還有次發現還款條例寫著「本金餘額超過原額80%需重審」,立刻要求刪除——這等於給銀行隨時抽貸的刀柄。
最近幫餐飲店主玩轉「混合抵押」,用自住房淨值+商業現金流疊加,槓桿率拉到67%還避開CMHC保險。另個案例更絕:用未實現的加密貨幣收益作資產證明,配合特許會計師背書,硬是撬動百萬額度。這些操作不是魔術,是把貸款手冊翻出毛邊後,從字縫裡榨出的機會。
利率談判那晚,我把央行會議紀要列印稿鋪滿會議桌。從就業數據到油價波動,每項都是子彈。最後甩出競爭對手offer時,手指敲著那行「可轉換開放式條款」說:「這條不改,我現在帶文件去隔壁銀行。」 沉默三分鐘後,對方經理鬆口了。
貸款戰場上沒有銀彈攻略,但有條黃金定律:當你覺得文件夠厚了,再加三份佐證。上周交割的那套溫哥華公寓,申請材料整整632頁,連租戶續約意向書都附了公證本。銀行審批員苦笑:「您這比我們合規手冊還詳盡。」
求問海外收入怎麼操作?國內工資流水需要公證翻譯嗎?
自雇人士快被整瘋了!兩年稅表顯示虧損還有救嗎?
看到632頁材料清單腿軟有文件整理服務推薦嗎?
利率鎖定期快到了還沒交房,賣家延期三次快崩潰
乾貨濃度過高!已轉發給貸款經紀並附註:學學人家
|